音乐欣赏十五讲 柏辽兹和李斯特(中)
下面来讲李斯特(F.Liszt,1811-1886)。
讲或者是写、是听李斯特,都是极其困难的。西方音乐文化史的研究者朗格在论及李斯特时就曾经说:"他的灿烂的演奏家生活,他的浪漫主义的恋爱故事,他的宗教信仰,他漂亮的文学着作,这一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人格,使人们不论在他的为人方面和作为一
个艺术家方面,都很难做出明确的描绘。"他说的没错,的确,李斯特的音乐作品太丰富复杂,生活经历太跌宕起伏。他是一座绵延起伏的高山,一时很难找到从哪里上山并能够攀援到山顶的一条最便捷的山路。
我还是将他和柏辽兹做个对比,从他最初的音乐生涯开始讲起吧,试着走走这条路,看看能不能走通。
同柏辽兹最大不一样的,是李斯特有一个理解他并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支持他的父亲。这在李斯特最初艰难步入音乐之门时,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他的老父亲不过是家乡莱定小镇多波尔杨村一个地主家小小的会计,并没有多少钱,也并不懂多少音乐,但为了孩子的音乐,在李斯特11岁的那一年的5月春天,仅仅因为村里的人说你的孩子和别的农家的孩子不一样,是不属于这里的;仅仅因为有人说你的孩子有音乐的天才,应该送出去读书;竟然心血来潮一下子变卖了全家所有的财产,可以说是倾家荡产,破釜沉舟,义无反顾地陪着自己的儿子离开家乡,先是来到维也纳,然后又来到巴黎。他既是一只没头的苍蝇带着儿子乱闯乱撞,又是一只巨大的鸟,始终把自己温暖的羽翼遮挡在孩子的身上,并用这样坚强的翅膀驮着儿子四处起飞,漂泊在他们父子共同向往的音乐圣地。那时候,他的翅膀上空还没有出现阳光灿烂,而尽是凄风苦雨。
想起李斯特的父亲,很容易想起柏辽兹固执而绝情的父亲,他在柏辽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断了他的粮饷,同李斯特的父亲是有着什么样的天壤之别。1827年,长期颠簸而身体早已经衰败的父亲,在异国他乡终于支撑不住倒下了。李斯特亲眼看见这悲伤的一幕,他以为父亲还会如以往一样重新站起来,然后陪他一起出门,带他再去飞翔,但是父亲再也无法起来了。那一年,李斯特不到16岁,而他的父亲还不满50岁。可以说,他为了李斯特已经倾其所有,他是为了李斯特而死的。
同柏辽兹命运极其相同的是,最初冷漠的巴黎一样没有接受李
斯特。向往巴黎,像如今许多弱小民族、落后国家或偏远地区的人们向往西方文明一样,李斯特和柏辽兹来到了巴黎,却都首先碰了一鼻子灰。尽管李斯特手里拿着他的老师当时维也纳非常有名的音乐家车尔尼(车尔尼是贝多芬的学生)的推荐信,但当时巴黎音乐学院的院长凯鲁比尼,傲慢得连看都没看一眼车尔尼的信,就将李斯特拒绝在巴黎音乐学院的大门之外。李斯特这一经历,让我想起他日后有一天步入了巴黎的乐坛和上流社会而为那样多的贵族和贵妇的拥宠,他终于咸鱼翻身,扬眉之气一抒胸臆,他肯定很得意;但也肯定时不时地会伴随有一份酸楚的失落跌落心头,即使那时他乘坐6匹白马拉着的豪华马车,有几十辆私人车辆跟随的不可一世的排场,他一定会觉得自己不过是贵族膝上怀中的宠物而已,他一定蔑视这些贵族,就像贝多芬一样。当然,这只是我的揣测。
这样的生活经历,无疑造就了李斯特和柏辽兹非常相似的性格和对音乐共同的追求的那种叛逆的精神。他们都不是巴黎音乐学院凯鲁比尼培养出来的那种笔管条直的好学生,他们没有那么多的负担,走在香榭丽舍大道上,他们只有外乡人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那种挑战巴黎的锐气、执着和无畏。作为艺术家,没有才华是不行的,但是光有才华也是不够的,经历和性格有时候就是这样帮助他们走向了成功而事先为他们储存了一笔财富。尽管在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他们迈出的步子不尽相同,总体来说,得志要早的李斯特比柏辽兹幸运,但内心的痛苦不见得比柏辽兹少。李斯特在他54岁的时候就痛苦不堪地曾经剃度遁入空门而皈依宗教,企图逃离苦闷,这样极端的举动比柏辽兹走得还要远。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李斯特比柏辽兹要享尽了富贵荣华,附庸风雅且爱才如命的巴黎,给予了他比柏辽兹多一份的幸运,也给予了他以前曾经亏待他的那一份加倍的补偿。特别是李斯特的晚年,和柏辽兹更无法相比,柏辽兹晚年丧妻丧子,贫病交加,苍凉而逝,而李斯特却老而弥坚,依然到处有人花团锦簇地簇拥着他,崇拜者甚多,甚至连19岁的少女都拜
倒他的足下,以青春的花朵缠绕着他一棵老树枯藤;在他逝世的前一年还在频繁出席到处为他75岁生日举办的祝寿活动。李斯特确实是够风光的,但在我看来这只是表面,他的内心里却是和柏辽兹一样的孤寂落寞。
匈牙利人本采?萨波尔奇写的《李斯特的暮年》一书,极其细微地叙述和精到地分析李斯特孤独的晚年。这本书的开头,讲了李斯特这样两件事情,很能说明李斯特英雄末路的孤独苍凉一感。第一件事是,1885年也就是李斯特逝世的前一年,他的一个学生为他朗读叔本华的书,当读到《批评、成功和声誉》中那则.有名的比喻:一个烟火匠把最绚丽多彩的烟火放给别人看,结果发觉那些人都是瞎子时,李斯特喟然长叹道:"我的那些瞎眼的观众也许有朝一日受上天保佑会恢复视力的。"第二件事是,还是1885年那一年,"李斯特在岁尽年残时节去瞻仰塔索在罗马逝世时的故居,他指给他的学生看,当年这位意大利伟大诗人的遗体像英雄凯旋似地被运往神殿去戴上桂冠时,走的就是这条路径。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不会被当做英雄运往神殿,但是我的作品受到赏识的日子必将来临。不错,对我来说是来得太迟了,因为那时我已不复和你同在人间。"这两个生活细节,很能说明晚年李斯特内心世界的孤独无助,其实和柏辽兹是一样的。
我们还是来讲讲李斯特的音乐。因为在和李斯特和柏辽兹众多的相同中,他们最重要的一致是对音乐的创新精神,是他们对于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所做出无可比拟的贡献。从这一点意义而言,别人是无法企及的,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两面鲜艳夺目的大旗。
我认为,如果说柏辽兹的贡献在于交响乐方面,李斯特对于那个时代以及整个音乐史的贡献主要表现在钢琴和交响诗这样两个方面。
我们先来看看李斯特的钢琴。
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曾经有这样一组8幅漫画,这组漫画
流传甚广,画的都是李斯特弹钢琴的样子,像一组连续的卡通短片,每一幅画的下面有一段文字说明:
1.带着高贵而优雅的微笑向观众致意。
2.弹第一个和弦时回头看看观众席,似乎在说:"注意,现在开始了!"
3.闭上眼睛,好像只是在为自己演奏。
4.极轻。圣徒李斯特在向鸟儿布道,脸上浮现出神圣的笑容。
5.哈姆雷特的忧郁;浮士德的奋斗。肃静。开始低声的叹息。
6.回忆肖邦和乔治?桑。美妙青春,月光,芳香和爱情。
7.但丁的地狱。受罚者发出痛哭。狂热的激动。一阵暴风雨关上了地狱的大门。
8.怀着崇高的谦虚,向观众的喝彩鞠躬致谢。
这组漫画之所以流传甚广,是因为它很幽默、很传神地勾勒出了当年李斯特演奏钢琴时的风貌。最开始引起巴黎注意的恰恰也正是李斯特的钢琴演奏,他正是靠着钢琴的演奏出人头地。在那时,一个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一个李斯特和肖邦的钢琴,让巴黎眼睛一亮,感受到了这两种乐器以往从未有过的神奇。同肖邦的钢琴不一样的是,李斯特对于钢琴抱有不可思议的狂想,他以自己在钢琴上刻苦的磨练企图将它改造成一种可以与庞大交响乐管弦乐队相媲美的"万能乐器"。这在旁人看来简直如痴人说梦,就连柏辽兹开始时也不敢相信。但是当李斯特把他的《幻想交响曲》改编成了钢琴曲,在钢琴上演奏出来了同他交响曲一样的效果,并且和他同台演出,演出的结果更为听众所欢迎,他不得不睁大了眼睛,看到了奇迹在自己身边的发生。在对乐器的改造开掘和重新认识上,李斯特比他走得还要远,还要有魄力。我想这时柏辽兹心里说的一定是:"这小子,比我玩的还邪!"
李斯特不仅改编了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和他的《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李尔王》等许多作品,同时还改编了贝多芬的交响曲,
巴赫、帕格尼尼的器乐独奏曲,舒伯特的声乐套曲,莫扎特、威尔第、罗西尼、瓦格纳、多尼采第、梅耶贝尔的歌剧,以及韦伯、门德尔松、古诺等许多人的作品。他似乎有一个铁一样的胃口,消化得了所有的音乐,他企图将所有他认为美好的音乐作品都拿到他的钢琴上来一显身手,让它们都化为钢琴上的音符,从钢琴上飞溅而出,迸珠跳玉,打湿人们的心。像是逼迫得人们重新认识了他一样,他让人们重新认识了钢琴,再不仅仅是巴洛克时期钢琴的样子,而在新的时代里在他李斯特的手里焕然一新。他简直就像一位天才的魔术师,把钢琴变幻得灵光四射,神奇莫测。在旁人看来并无两样的钢琴,他一弹上去简直就是像神话里的魔盒,神通千里,气吞万象,一切都能够浓缩在里面然后如礼花一般缤纷四射;他的那双充满魔力的大手,就如同安徒生童话里的手,只要轻轻地触摸到哪怕是冻僵的玫瑰花,也能够立刻使其芬芳怒放。
他的那双神奇的手,曾被拍成照片,被制成了纪念邮票,从那上面看那双大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肖邦的手也曾经被做成手模,拍成照片,相比会觉得肖邦纤细),却绝对是这双大手创造了钢琴的奇迹,努力以自己的实践让一件乐器去囊括万千,演尽春秋,绝对是一个激进艺术家才会燃起的想像,是只有在那个浪漫主义辉煌时期才能出现的创举。也许,任何一件乐器都有同样的潜质,等待的只是一双神奇而富有想像力的大手,而这需要天才和时代双重的化学反应。李斯特对于钢琴和钢琴演奏的创新之举,可以说是登峰造极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据说在他以后的日子只有霍洛维茨有点像他,也只是有点像他而已。
小个子的李斯特就是凭着这双神奇的大手征服了当时的巴黎,并开始了他马不停蹄的欧洲巡回演出。他被人们誉为"钢琴之王",应该说,这一称号,他当之无愧。
面对他的钢琴,谁都得叹为观止。
同样作为钢琴家的鲁宾斯坦说:"与李斯特相比,其他所有的钢
琴家都像孩童一般。肖邦把你带人梦境,你会永久沉浸其中。李斯特是一片阳光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光芒,他以一种无任可以抵抗的力量征服了听众。"
李斯特的学生勋伯格说:他的音响效果是攻击性的、兴奋的以及富于'魔力'的......最重要的,是他开发了这件乐器的潜力。
鲁宾斯坦说出了李斯特钢琴演奏的魅力,勋伯格道出了李斯特钢琴探索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