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常识 圆舞曲和玛祖卡舞曲的风格和特点
圆舞曲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外来的音乐体裁,英文是Waltz,所以有时也音译为“华尔兹”舞曲,一般起源于农村。圆舞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市中特别是在维也纳发展起来的。所以有些圆舞曲也叫维也纳圆舞曲。溯源追根,圆舞曲的前身是奥地利民间的“兰得勒舞曲”,这也是一种农村舞曲。圆舞曲在“兰得勒舞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三拍子舞蹈,跳舞时一对对男女舞伴,按照舞曲的节奏旋转打圈,动作轻快、优美,情绪热烈、欢快。这些特点决定了圆舞曲的体裁特征:速度较快,3/4拍或3/8、6/8拍,节奏常为“│ⅹ—ⅹ│或│ⅹ?ⅹⅹ│或ⅹ│ⅹ—ⅹ│ⅹ”,从第一拍或第三拍开始。这些特点,配合上环绕支点音旋转的音调,便生动地产生旋转打圈的动作感。圆舞曲的体裁特征,更鲜明地体现在它的伴奏音型中。典型的圆舞曲伴奏音型是强弱分明的三个均匀的四分音符(在3/8拍则是八分音符),每小节一个和弦,第一拍是强拍,奏和弦的低音。第二、三拍是弱拍,在较高音区奏其它和弦音。十八世纪后半叶,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莫扎特写了近五十首短小、精悍、具有民间风格的圆舞曲,称作《德国舞曲》。之后,舒伯特写了二百余首供钢琴独奏的圆舞曲。着名的浪漫主义钢琴作曲家肖邦写有十四首音乐会圆舞曲。维也纳作曲家约翰?斯特劳斯,他是一位主要从事圆舞曲创作的作曲家,具有“圆舞曲之王”的美称。他一生写了447首圆舞曲。约翰?斯特劳斯创作的大量圆舞曲中,最脍炙人口的可算是《兰色的多瑙河》了。这首圆舞曲创作于1867年,原是一首歌唱多瑙河的男声合唱曲,曲名全称《在美丽的兰色多瑙河上》,后来作者又亲自改编为乐队演奏的圆舞曲,很快流传于全世界。随后,这首乐曲又被很多作曲家改编成独唱曲和各种乐器的独奏曲。
玛祖卡舞曲CHOPIN的多
伟大的波兰作曲家肖邦是世界少有的将自己的全部才华、情感和思想献给钢琴艺术的音乐家。他以异乎寻常的个性和创造力,开创了钢琴创作的新风格、新学派,以其卓越的才华为钢琴艺术宝库增添了许多至今仍放射出夺目光彩的珍品。他的这些作品在钢琴音乐发展史中占有独特的位置。
肖邦少年时在家里常接触到一些具有较强民族意识的爱国知识分子,并深受他们的影响,这对肖邦了解民族文化、开阔知识眼界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可以说他是在波兰民族文学和民间音乐的熏陶中长大的,这较好地培植了作为他终身精神支柱的爱国情感。1830年,肖邦带着一八家乡的泥土悄然离开祖国,前往巴黎,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但他终生都极为思恋自己的祖国。在他的心目中,波兰被高度的理想化了,祖国已经成为一种渴望的象征。海涅是少数几个真正能够理解肖邦价值的精英人物之一,他以自己特有的理性认识和优美文笔这样写道:“肖邦既不是波兰人,也不是法国人,更不是德国人,他有更高贵的血统,他来自莫扎特、拉斐尔和歌德的国土,他的真正的祖国是诗的国家。”
肖邦的作品中最能体现其波兰民族风格的是波罗涅兹舞曲和玛祖卡舞曲。在这两类作品中,肖邦吸取了波兰民间音乐中富有特色的旋律因素,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极富个性。其节奏也是来自民间舞曲的。在音乐结构方面,他在波兰民间音乐结构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浪漫主义结构形式。在调式和声方面,也是从民间音乐中吸取养料,创造出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色彩和声和转调原则。
玛祖卡是肖邦的创作中最富有民族性格的作品。肖邦在华沙的时期,时常有机会到农村去游玩,在那里他总是被质朴优美的民间音乐所吸引,特别是民间的玛祖卡、库亚维亚克等舞曲使他着迷,这些感受是他创作玛祖卡的基础。快速、力度较强、重音位置多变而不规律的玛祖卡,平稳舒缓、重音多不在第一拍上的库亚维亚克,以及飞快轻盈、重音多在每两小节中的第二小节末拍上的奥别列克,这三种舞曲的特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肖邦的玛祖卡。在58首玛祖卡舞曲中,展现出这位波兰艺术家丰富的内心世界。肖邦把玛祖卡已提升为一种雏形的艺术形式,不管他写过多少玛祖卡舞曲,它们却很少雷同,每首里面都有一种诗意盎然的笔触,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有一种新颖的东西。这些舞曲中充满浓厚的波兰乡土气息,情感的变化异常迅速而且丰富多样,时而忧郁、阴沉,时而光明和欢快,时而悲哀、沉思,瞬息间又被充满生命活力的激情所替代。
肖邦的玛祖卡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比较浓厚的民间风格的;另一种则属于市民阶层类型的,曲调线非常细致,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愁善感的市民气息。肖邦直到他生命的最后都没有间断过玛祖卡的创作。在最早的玛祖卡创作中,肖邦还未能真正把握住民间音乐的精神,整个结构上还不很完整、成熟,鲜明突出的民间风格也相当少见。肖邦早期创作的玛祖卡中较成熟的是第六号和第七号。这些作品是在华沙时期创作的。在这些玛祖卡中,肖邦虽然很少一成不变地采用原来的民间曲调,但是它们的旋律却与民间音乐有着紧密联系。如在作品第十七号的第四首中,舞曲的第一段音乐具有鲜明的异国情调,忧伤而阴郁,内心充满沉重压抑;而中段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具有真正的波兰民间“玛祖卡”的音调。这首乐曲的内容构思无疑是与波兰农村中的犹太人的生活相联系的。
肖邦的玛祖卡的创作对后来的音乐家有不小的影响,几乎肖邦之后的每一个波兰的作曲家都写过这种体裁的作品。此外,欧洲其他国家的作曲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方面的影响。
肖邦的创作中波罗涅兹舞曲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种舞曲与玛祖卡不同,它不是直接来自民间,最早是为贵族沙龙作伴舞之用,后来才被城市业余作曲家移植到钢琴音乐领域中来。到了19世纪,这种乐曲往往已改变了原来面貌,而成为应时歌曲和爱国歌曲。因此,肖邦的波罗涅兹也脱离了它本来的贵族沙龙气息,而成为被爱国主义思想所培育的作品。
肖邦笔下的这种中速的、三拍子的、乐段结束时具有典型节奏形式的舞曲,有向宏伟的大型乐曲发展的倾向,它密集充实的、和弦性质的和声,具有浑厚坚实特点的钢琴织体,常常发出管弦乐队般的音响,在形式结构上对称严谨。在音乐的形象方面,波罗涅兹的创作中贯穿着一条鲜明的发展线索,即从早期的灿烂华丽、有辉煌的技巧性的波罗涅兹,发展成真正具有比较深刻内容的、严峻的、英雄气概的、激昂慷慨的波罗涅兹。肖邦放弃了早期波罗涅兹中浪漫主义伤感的东西,而使这种舞曲获得悲伤的、宏伟的、爱国主义的气质。如果说《降A大调军队波罗涅兹》中响着光辉灿烂的凯旋式的号角,那么《C小调波罗涅兹》(0p.40)则是一首关于民族悲剧的史诗。肖邦的个别波罗涅兹,如《幻想波罗涅兹》,无论在内容上或在艺术上,都发展成为十分复杂的作品。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20首波罗涅兹。1817年创作了最初两首波罗涅兹(g小调、B大调),这两首乐曲不过是孩子式的尝试,是对当时同类体裁作品的幼稚的模仿,还说不上任何独创性,艺术上也没什么价值。从1822至1824年创作的降g小调波罗涅兹开始,肖邦已经开始摆脱奥津斯基等人的影响,出现了独特的个人风格的某些因素,如:钢琴织体复杂而富于技巧性,对音的色彩性的敏锐把握等等。那些波罗涅兹,连同稍后创作的附乐队伴奏的降E大调波罗涅兹等在内,实际上都为肖邦后来创作成熟的波罗涅兹作了准备。从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中期这10年当中,肖邦创作了最后7首波罗涅兹。这些作品是他同类体裁中最成熟、最优秀的作品。从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后,肖邦的思想迅速地成熟着,起义的失败给他带来的沉重的感情体验。他用批评的眼光重新去评价自己的作品,特别是发现了那些作品在思想内容方面的缺陷。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对民族过去辉煌历史的感触,使肖邦在创作中出现了新的倾向。这倾向也鲜明地反映在1835年以后他创作的波罗涅兹中。
肖邦的波罗涅兹中最好的是0p.53(降A大调),这首作品写于1843年之前。乐曲的几个主要音乐形象很鲜明,其中渗透着刚毅的精神。中段富于标题性,描写战斗撕杀的场面。标题性的描写与作曲家内心蕴藏的热烈情感融合在一起。肖邦在这首波罗涅兹中所体现的是他的思想中最可贵的东西:顽强的反抗精神,对斗争充满胜利的信心,相信未来。这些并不是在他的作品中都能找到的。
肖邦的作品对处于异族奴役并不断争取独立解放的波兰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他的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他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及他在钢琴领域的建树,使他在音乐史上获得一个特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他所创作的音乐的民族内容和民族风格,可称为19世纪中叶兴起的民族乐派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