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点:
A旧有的音乐等级制度失去了约束力
B各国间乐工流动,音乐文化交流
C世俗新乐兴起
2民歌
A采风制度
(1)兴起于周朝,目的是通过民歌来观察人民的反映和对统治者的情绪,利用民歌作为统治工具
(2)周朝起统治者对民歌的政策
a通过采风以掌握民歌
b派专人修改民歌,然后审查
c有着政治目的
d利用民歌的音乐形式来抒写统治阶级方面的思想感情,《诗经》中的《大雅》《小雅》中的民歌
e对民歌进行歪曲解释
B音乐总集《诗经》
(1)对音乐的分类
a风──风土之音,各地方乐调,是其菁华,语汇通俗,风格朴素
b雅──雅乐,贵族文人在学习了民歌之后抒发自己感情的作品,语汇丰富
c颂──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语汇简省,但十分晦涩
(2)最初传授者是乐官,贵族所受教育以诗为先
(3)有多种曲式
a《国风》中,曲调重复,《雅》中有民歌的基础,《颂》中则比较杂乱,不规则
b具体曲式有:
@一个曲调的重复
@一个曲调前后用副歌
@一个曲调重复中间,对某几节音乐的开始部分,做局部变化──换头
@在一个曲调的几次重复之前,用一个总的引子
@一个曲调几次重复之后,用一个总的尾声
@两个曲调各自重复,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歌曲
@两个曲调有规则地交互轮流,联成一个歌曲
@两个曲调不规则地交互轮流,联成一个歌曲
@在一个曲调的几次重复之前,用一个总的引子
c有三首一组演唱的,也有几首联唱中加入纯器乐的“间歌”的,形式丰富多样
C说唱音乐
(1)荀子的《成相篇》的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要求他们改变作风,进行开明的政治,
(2)《成相篇》不是讲故事,而是讲道理,用一种叫做相的乐器打着节奏而同时唱歌
(3)相又叫春牍,用粗竹筒制成,古代人在劳动时,常常唱歌以为助力,叫做“相”
(4)节奏:分为三大段的相当长篇的说唱本子,包含着同一节奏形式的五十六次重复
3华夏各族与戎族人民间音乐文化开始交流
4乐器
A涌钟进入繁盛
C笙
D演奏家:瑟-瓠巴、琴-伯牙
5乐理:第三、四度间略大于一个半音音程,四、五度间略小于一个全音音程的新音程
6音乐美学理论
A儒家
(1)孔子:
a掌握多种音乐技艺,懂得作曲,乐律,欣赏音乐
b认为音乐是人修养的最后完成阶段,人的全面修养不能缺少音乐
c音乐的美在于内容和形式的中庸,重视音乐的内容,也没有忽视形式,内容是质,形式是文,文和质结合得当才是最理想的
d强调音乐的社会功用,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音乐最好由统治阶级来制定
e选编了《诗经》,明确了《雅》《颂》在分类上的地位
(2)公孙尼和荀子、孟子
a《乐记》和《乐论》,同样认为音乐为物质世界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有着积极的社会功能,内容首先得到重视
b音乐也有等级区别,《乐记》的理论是和封建社会初期向封建贵族转化的一部分开明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联系起来的
c孟子一方面是为贵族们服务的,一方面强调人民群众的重要性,重视民间音乐
B道家
(1)和没落贵族的意识联系在一起的
(2)虚无主义的态度
C音乐的娱乐作用:
(1)被广泛承认,但是建立在劳动人民的痛苦之上
(2)乐是有阶级性的,是狭义的,音乐有娱乐的作用,所以被人们看成是欲,当时人所说的欲,是指声、色、味,声就是音乐,儒家看到了欲的积极和消极方面,包括百姓欣赏音乐的正常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