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歌舞音乐
歌舞成为戏剧的一部分构成因素,歌舞在民间的发展,从来没有停止
(1)秧歌;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花鼓也是秧歌,主要是农业劳动和农民生活,还有农村流传的传说故事
(2)藤牌舞:包含武术招数的歌舞,与反抗外来侵略者有关
(3)兄弟民族歌舞:
a蒙古族有筷子舞等
b鄂温克族有叙述自己民族起源故事歌舞,节奏由慢而快,有反映狩猎生活的歌舞
d维吾尔族的木卡姆: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全部应有十二套,也叫十二木卡姆,意思是最高的位置
e赛乃姆:新疆维吾尔族从各地民歌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长期发展起来,伴奏没有固定的乐器
f囊玛:藏族的一种古典歌舞,原意是在里面或屋里,五世达赖向人学习,成立了拉萨自己的歌舞队,初期偏重歌唱,仓洋甲错情诗后来被配上曲调,用作歌词。由引子、歌曲、舞曲三部分组成,伴奏乐器被限制在笛、六弦琴等七种乐器中
4 戏曲的发展
A南北曲
(1)杂剧和南戏:杂剧由七声音阶的北方民间曲调-北曲构成,南戏由五声音阶的南方民间曲调-南曲构成,后来,南戏作者渐渐把北曲用到了南戏中间,两者有合流的趋势,有三种情形:
在一套中穿插一两个北曲曲牌
用南北合套的形式
全剧多用南曲之间
(2)传奇和杂剧:南戏逐渐成为明传奇,结构自由,唱曲不限主角,从此,戏剧分为传奇和杂剧两大类,杂剧渐渐衰落
(3)民间声腔:结合着对民歌小曲、说唱等多种多样民间声乐作品的表达,经由劳动群众长期集体的创造而成的,在演变中生存,具有特殊性,又互相影响
a发展阶段:
@宋-明:传奇音乐为主,兼收杂剧,改名昆曲
@明-清:昆曲闻名,杂剧和传奇音乐衰落,地方剧种兴起
b主要声腔
@明初-嘉靖年间:传奇正式形成,四大声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
@嘉靖末年-清乾隆年间:昆山腔
@清乾隆嘉庆时期:花雅之争
c四大声腔
@海盐腔:浙江海盐,文人创作,元代兴起,音乐优雅文静
@弋阳腔:元末形成于江西弋阳,民间影响广泛
@余姚腔:元末明初出现于浙江余姚,民间广泛
@各个地方剧种兴起,昆山腔经过魏良辅改良,创造了水磨调,蜂蜜全国,作品有梁辰渔《浣纱记》
d魏良辅昆山腔特点:
@擅长表达旦角
@唱法涉及到布调收音:布调是要求行腔的高低起伏符合平上去入的字调,收音是说咬字
@水磨腔: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作细腻处理
@冷板曲:把拍子放慢,减少热烈气氛,变得冷清
(4)南北曲比较
a表现情调:南流丽,北慷慨
b音阶形式:北七声,南五声
c板眼形式:北活跃,南死板,不任意多用衬字。一板三眼的歌曲里,南曲末句一字在板的位置上,北曲则有时在板上,有时在板前
d字的唱法:与字的声、韵、调有关,声是声母即字都与歌唱时的出音有关,韵是韵母即字尾,调是字调。根据不同字调斟酌配乐是否合适,也是我国古代作曲经验的一个方面。简单来说,北方以《中原音韵》为准,南方以《广韵》为准
(5)北京语音分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声,南音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南曲有北曲化的倾向,字调配音的差异有:
a南曲有入声,北曲没有
b同是对平声字的配音,北曲偏高,南曲则低
c南曲在平声字后接去声字时,去声字腔常开头升高然后下行,北曲不一定如此,有时其去声字腔,往往从更低处往下进行
d南曲上,去声字分阴阳,北曲不分
e南曲上去声字腔分别严格,北曲灵活处理
(6)歌腔与字调:在一曲中总有较多的字,至少在表达上特别重要的字,是符合字调的
(7)伴奏乐器:
a没有代表性,南北曲伴奏乐器趋向一致,可以由同一个戏班同时兼唱,鼓板、弦子和笛最重要
b弦索:
@琵琶、三弦、筝
@琵琶、三弦、筝、秦
@琵琶
@三弦-公认的
@某一特定乐器的专有名称
@琵琶、三弦、筝与胡琴
c技术:笛和三弦上必须能翻奏七调,能越过机械地依赖乐谱的初步阶段而进入全神贯注表达歌曲神情的更高阶段,作用是衬托音乐气氛,提出转变的信号,保证更好的表达
(8)有无数曲牌和变异形式,根据所须表达的新的内容需要,采用一个曲牌的形式。而用同一曲牌的板式变化来体现感情内容的发展,板腔变化服从于内容。所谓的格律是歌词上的四声问题,而不是音乐问题
(9) 传奇剧本
a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紫荆记》《邯郸梦》《南柯梦》,都是用随着海盐腔而流传开来的曲牌体裁,他是江西临川人,所以被称为临川派
b沈景:《双鱼记》《桃符记》《埋剑记》,被称为吴江派
c明清李玉:《清忠谱》《万民安》《一捧雪》《占花魁》
B弋阳腔:与各地语言结合,派生出高腔戏,有滋生出了新的腔调,为新兴剧种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C少数民族戏曲
(1)藏族:宗教色彩浓重,有《囊萨姑娘》《桑诺》
(2)侗族:反映历史和传说的故事
(3)彝族:流行彝族花灯,又出现了《阿佐分家》小型戏剧
(4)蒙古族:描写成吉思汗的父亲是如何被杀害的剧本
(5)白族:吹吹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