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之维也纳古典乐派
维也纳古典乐派是产生于18世纪下半叶以维也纳为地域中心的表现在音乐艺术领域内的流派。具有严谨的逻辑体系;纯音乐(器乐)。交响曲(symphony)取代巴洛克时期盛行的大协奏曲成为主要的器乐作品体裁。
F.J. 海顿(Haydn)[奥]——交响曲之父
交响曲之父,少数与贵族融洽相处的音乐家之一,亨德尔之后的清唱剧大师。确立了交响曲以及四重奏的结构形式,对音乐尤其是器乐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热情、欢快、充满生机与活力,完美、和谐、均衡以及天真愉悦幽雅。缺乏戏剧性、情感变化单一。对作品结构的匀称比例有十分细腻准确的把握。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朴实的幽默,取材于民间,反映自然风光、民俗生活。器乐结构匀称严谨,热情欢快充满活力。代表作品:《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第一百交响曲(军队)》《第一百○一交响曲(时钟)》《第一百○三交响曲(鼓声)》《第一百○四交响曲(伦敦)》《受难交响曲》,弦乐四重奏《云雀》《皇帝》,清唱剧《创世纪》《四季》。
W.A. 莫扎特(Mozart)[奥]
具有传奇色彩的音乐天才,多产,少年开始歌剧创作,同时创作交响乐、协奏乐、室内乐、宗教音乐,与贵族妥协又冲突,信仰宗教却怀疑宗教,自由放任,真实自然的性格,灵感如泉水不尽。本身是一位出色的乐器演奏家,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体现,简朴,率直,没有夸张与矫揉造作,注重结构的完美,和弦比海顿更丰富更富于变化,没有大喜大悲的情感变化,没有浪漫主义者对自然神秘的崇拜,但天籁之声容易被世人接受,被认为是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一种最佳方式,他的个性与音乐具有独一无二的自然主义色彩,自然、优美、典雅。代表作品: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诱逃》《魔笛》,交响曲《第三十九交响曲》《第四十交响曲》《第四十一交响曲》《c小调弥撒曲》《安魂曲》。
L. van 贝多芬(Beethoven)[德]
群众性、英雄性。在创作实践中不断革新。第一阶段继承莫扎特、海顿的创作技法;在第二阶段大胆实践了结构的宏大比例、音响上的强烈对比,戏剧化的尖锐冲突等艺术追求,显露出浪漫主义萌芽,将交响性与奏鸣曲式发挥到极致;第三阶段创造出大型变奏曲。一生与贵族格格不入,强烈的个性带来心理负担,并在创作中将叛逆精神表现出来。数量较少,音乐作品是在近乎挣扎的状态下写出来的。新创“大型变奏曲”,作品结构规模庞大,展开部在作品整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采用独立的、完整的、单个乐章的主题无联系的结构设计。音乐继承了前人传统,但音乐中的思想却是前人所没有的。交响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展开部庞大,比前人更为复杂、深刻,作品中表现出矛盾冲突,戏剧性对比以及英雄主义气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矛盾冲突中塑造音乐形象,突出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美学特征。哲学思想和深刻的人生感受体现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原则,认为音乐能够消除现实中的矛盾,达到理想美的境界。他生活的时代是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代,他创造出英雄主义气概,具有真正的浪漫主义灵魂,同时具有控制和约束对立因素的能力,在强烈的感情抒发和严谨的理性控制中保持平衡,内心具有情感冲突的力量,同时用坚强的意志力和艺术表现力来驾驭这种情感力量。登上人类音乐史的一个顶峰。代表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f小调钢琴奏鸣曲(热情)》《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芭蕾舞剧《普罗米修斯》序曲,歌剧《菲德里奥》《庄严弥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