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间歌曲
A民歌小曲:
(1) 民歌在当时叫做小曲,比较短小,是山歌的发展,是艺术化了的民歌,民歌小曲的刊本来势出现,富有战斗性,反映起义和劳动生活、爱情已经婚姻制度,有些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收集者则是艺人,反映了他们的阶级意识和审美趣味,主要有《闹五更》《寄生草》《哭皇天》《银纽丝》《凤阳花鼓》
(2)少数民族的民歌歌词见于李调元编辑的《粤风》,冯梦龙收集编辑民歌《山歌》《挂枝儿》
(3)小曲艺术形式上的发展:山歌进一步发展,有时用乐器伴奏,加了过门,就成为小曲。小曲另有杂曲、时曲等名称,形式上不一定短小,小曲是与戏曲相对应的名称,小只是指它的表演形式比较简单而言,可以看出:
a一曲的变体
b一曲前后部分分开运用
c一曲重叠运用
d多曲联成一套
e曲间加说白
f曲间加帮腔
(4)器乐伴奏:琵琶、三弦,沈宠绥的《度曲须知》中,将北曲视为正音,小曲为散种,说出了北调的两个特点:
b伴奏乐器不是随唱腔演奏,而是创造性地可能运用对位等形式奏出与歌腔形成鲜明对比的伴奏音调来
(5)小曲标题多样性:
a以内容为标题《昭君》
b以一曲的曲名为标题《玉蛾常》
c以多曲的类名为标题《马头调》
d以歌词的首句为标题《三阳开泰》
e以曲式样特点为标题《五瓣梅》《六章》《四喜》
f以全套用以开头和结束的某一曲的曲名为标题《寄生草》
(6)小曲中的调性有着丰富的变化,移调记普法已经产生
(7)文人对小曲的估价:
利用山歌达到警劝的作用:内容出发
赏识小曲文词之妙:文学形式出发
欣赏山歌、小曲抒写性情之真:感情出发
B少数民族叙事歌曲:
(1)达斡尔族舞春是一种吟诵式的叙事歌曲
(3)柯尔克孜族:完整的故事情节,带有神话色彩
(4)锡伯族古老民歌中有叙事歌曲叫古歌
(5)彝族叙事歌曲叫做梅葛或先基
(6)侗族一般篇幅很长,最长的能唱几天
(7)苗族有叙述神话故事,迁徙历史和古代生产劳动等情形的歌曲,称古歌
C弦索调:用三弦或琵琶伴奏的一种歌唱曲调,以这种演唱特殊形式而得名,包括杂剧歌词、散曲歌词等
(1)由明初州藩王府里的乐工们创造出来,分为太仓、苏州、嘉定三派
(2)弦索调逐渐出现南音化的倾向,演奏手法通用于三弦和琵琶
D古代歌曲-编辑成《魏氏乐谱》
(1)歌曲中有近三十曲,绝大多数是属于仲吕宫中的一宫二调
(2)明朝的笛,在形制与音高上,与今天的曲笛相同,四调中以小工调和正工调最多
(3)古曲内容大多数是诗经、汉乐府唐诗词中存在的
(4)音调大多数比较平淡,缺乏艺术表现力,音调和字调的关系不大符合规律
(5)全书中所有歌曲严格遵守起调毕曲的理论,每曲开始的第一音,常与它结尾的末音成同度或八度关系,这是宋蔡元定的理论,只有雅乐派遵守,可见该乐谱与宫廷雅乐之间的关系
2说唱音乐
A弹词:
(1)流行于我国南方,苏州弹词影响最大,从宋朝陶真发展而来
(2)大多数是长篇的,有土音与国音两类
a土音以吴音最多:《义妖传》《珍珠塔》《玉蜻蜓》,几乎全是爱情题材
b国音用北京语言写的,有《安邦志》《天雨花》等,描写历史故事,反政治斗争的居多,当作案头读物,很少有表演的机会
(3)欣赏者为小市民妇女,流行于城市甚至乡村,社会影响相当广泛
(4)表演形式有:
a单档:一人用琵琶或三弦伴奏,自弹自唱
b双档:一人弹琵琶,一人弹三弦,轮流说唱
B鼓词:
(1)流行于北方,特点是演员在演唱时自己击鼓,掌握节奏,宋朝鼓子词可能是其前身,万历年印有《大唐秦王词话》
(2)明贾应龙模仿民间说唱形式,创作《木皮散人鼓词》
(3)大鼓的类别:大书和小段,从成套的长篇大鼓中摘唱其中比较精彩的段落就是小段,按照其流行的地名而命名
a西河大鼓:马三峰把北方小三弦改成大三弦,原来说的是木板大鼓,创造了新的声腔,渐渐从农村传入都市,现在流行于华北大小城市和农村,又有北口和南口之分,以白洋淀为界限
b梨花大鼓:起源于山东农村,唱者早先都是男艺人,也分北口和南口,女艺人主要有郭大妮、黄大妮和王小玉,王小玉是后来梨花大鼓南口一派的创始人
c安徽大鼓:受到山东地区流传的河间调的影响,结合当地发展起来,伴奏只用板和鼓,由演唱者自己担任,不用丝弦乐器。南口以淮北调为主,以淮河为界限
d湖北大鼓:最初曾用铁制的梨花片,后来改为小鼓和木板
e梅花大鼓:比较软媚抒情,音调偏于忧伤,描绘红楼梦的故事很多
C牌子曲:
(1)利用当时民间流行的小调,以一定的形式联结起来,成为套曲,用以讲故事,是与宋、元的诸宫调相似,但用的曲牌主要是明清小曲
(2)结构:曲头-连接用若干曲牌-曲尾
D道情:鼓和简板两样击乐器都是其特有的乐器
E琴书:在多种相互不同的伴奏乐器中,以洋琴为主要乐器
F少数民族中有:蒙古族的好力宝,白族的大本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