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组合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体现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哲学价值的当代意义。如把腾格尔的《天堂》,和古老的长调民歌《黑骏马》,马头琴独奏《草原之晨》《嘎达梅林》等结合起来,那就是蒙古人民灵魂说的独白,大自然中最纯真的天籁--草原部落苦难的历史,神奇的传统,美丽的风光,淳朴的民性,自由的风格,乐天的个性,不屈的精神,和难忘的马头琴声,体现时代性、传统性。
又如《赶牲灵》《走西口》等上下几千年间的民间的信天游,组合今天的一曲《西部放歌》,把两张历史的缩影、民俗的"画卷"带进学生的心灵。
(2)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在教学形式、手段、方法上,给音乐文化教育找准新的途径,帮助学生进入音乐的新通道。
把握音乐形式中的文化脉络--人声文化脉络:民族音乐研究中称为"音乐的场"。如 "江南小调"和布达拉宫中的"宗教赞歌",流传于蒙古草原的歌唱形式"浩林呼麦"。不同的音乐的场形成不同的文化,也给我们带来不同特色的人生节奏、文化脉络:如民族打击乐鼓的演奏中,节日庆典,生死婚嫁,战争交易、信仰生活、劳动与交流各种信息,通过不同鼓形和鼓击点和节拍模式敲打出来,而从音乐的旋律及演奏方式中可找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社会根基。
选择一个好的课题:追求"新"、"奇"、"深",如"走进歌剧院","你了解中国民歌吗","合唱魅力","交响情缘","舞蹈世界"等。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思路,在内容上寻找"再发现"。
挖掘教材本身的内涵,抓住"时代性、科学性、创造性、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化解成生动形象。
抓住教学中的主线与内容的关系,创设促使学生参与活动的环节与手段,引发学生的表现动力,如"听听写写""音乐品味""你拉我唱"等。这就得广泛搜集各种音响文字图片等资料,努力做好积累工作。
(3)建立新的课堂结构,打开思路,以丰富的教学手段方法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前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一般把课堂教学分为四个环节:揭题--激发兴趣,实现学生参与欲望;深入--提供参与情景,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解难--体现问题教学,师生围绕作品,寻找主线,质疑解难;拓展--通过各种活动,评价总结,拓展主题,深化情感体验。
(4)鼓励学生拥有多种学法,鼓励学生有"我喜欢"的感觉,帮助他们找到这种感觉。
学生欣赏音乐有自己的侧重面,有的喜欢欣赏作品的整体感受,有的喜欢欣赏演奏员高超的演奏技巧,有的喜欢乐器、歌唱演员美丽的音色,有的喜欢作品起伏变化的主旋律,有的喜欢作品所要表达的故事……我们就相关情况对"学生所听音乐喜欢用哪一种形式表现独立的感受与见解"进行了解,然后归纳分析,并在课堂教学中按学生的喜欢去引导。
两年教学实践,提高了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内涵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养成了善于提出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善于表达意见的好习惯,学会了边听、边写、边思考、边创作、边表演这样一种欣赏音乐的学习方式。
一位初中学生在欣赏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时写了一节文字,字里行间渗透着丰富的想象力:"一曲未了,望眼看春晓,纵是野绿牲畜肥,不及一脉盎然天地间。……春光明媚,沃土渐娇,劲草终醉,不禁随风摇。手起鞭落,策马茫远,已觉春来到。……碧草艳在,摘得一朵送健马,耳畔响起人语笑……"。
音乐欣赏教学案例《听听?写写》--一个音乐欣赏教学结合文学写作音乐创作练习案例,参加宁波市音教论文案例评比获一等奖。
(5)多元的教学结合多元的考核,带给学生的是自信,人文。学会了评价,学会了赏识。边学习,边测试,边考核,边评价。测试与评价考核就在学习中,有十个项目的内容,知识(笔试)演奏、歌唱、舞蹈、演说、指挥、欣赏、节奏、听音等,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任意几项,最后还由班级学生组成考核小组、全面考核他个人完成学习的情况,把考核融于音乐学习的集体中。
在一堂课中,学生一旦掌握了(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这节课就会出现亮点与惊喜,这是音乐教学的需要,它使我们欢欣鼓舞,因为这是创造,带着师生集体的智慧的集体的创造,也带着音乐文化传承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