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音乐教育观念告诉我们:"音乐"或"教育"都可作为人类文化之一部分或现象,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与文化相整合。美国音乐人类学家公认:"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20世纪80年代,在教育部的全国大会修订《学校音乐方案描述与标准》中指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向下一代传递我们的文化传统,音乐是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最辉煌现象"。
《新课程标准》的前言中关于学科价值,提到了"提高文化素养"。这种把音乐教育定位于一种文化层面,归结于基本素养方面的教育,给我们音乐教育找到了独特的性质与价值。
如何将音乐作为文化来认识,并且将学校音乐教育浸润于学校文化的背景中,把音乐教育深深扎根在多元文化的土壤里,创设一个自主、和谐、人文、进取的文化氛围,以释放人的价值;同时在熏陶和实践中学习、感悟、体验、表达、积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音乐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学习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最终把自己培养成有文化品位的"文化人",这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将音乐教育置于学校文化建设中来思考挖掘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由以乐器、乐音等物质外显的形式为载体的物质文化;以知识、技巧、技能等为表现手段,并借凭乐器形体,声音等物质载体而显现的声乐、舞蹈、器乐等艺术形式之类的社会文化;以艺术形象情感等为载体的蕴含于艺术形式中心价值观念为核心的哲学文化。这三种文化层次之间互相交叉,互相渗透,同体共存,共同构成了音乐这种特殊形态的文化实体。
一曲自先秦流传至今的《流水》,犹如东海之水滔滔不绝,恰如空谷回音,涉远幽溶,空灵、简约、虚静、含蓄……中国古典音乐的韵味显露无遗,抒发了古代文人开润的胸襟,百折不回的精神境界,从乐曲的"点点滴滴"到"浩浩荡荡"充满了生命的韵律,这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是"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粹在音乐中的体现,凝聚着中华悠久历史的灿烂文化精髓。鼓声隆隆,响彻村寨,这是非洲尼日利亚的村民在传递信息;而印第安人赋予鼓的生命和意义,鼓乐积淀了他们的生活、历史、与文化;印度的"塔布拉"鼓,在鼓师的手下,展现了文明古国的深厚文化底蕴……。
这说明我们应该很好地认识音乐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认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密切关系,认识音乐要素中的文化脉络,并对若干相关问题作深层次的思考。这些问题包括:校园悠久历史,深沉积淀,有文化滋润的沃土和多年传承的人文精神;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的价值;音乐学科研究发展的需要与趋势;培养学生有文化品位的"文化人"的责任。
近年来,通过思考、挖掘、开发,我们逐渐形成"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与实践性,挖掘开发审美潜能的音乐教学模式"和"学生最优化发展教学模式"。然后又在音乐文化的熏陶与实践中,就提高人文素养的一系列的教学思路上进行探索,把音乐教育融于文化现象(音乐文化与教育文化)之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音乐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音乐。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理解世界上各民族的一个途径;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与自我表现力、创造力。学习音乐也是学习的基础,它是一种学习艺术,是学会学习的过程。我们要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实践中感悟人生真谛,关怀人生价值,关怀人的自由平等,关怀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的人文精神,为完美人格而打下基础,让优秀的音乐艺术文化,伴随与滋养他的一生。
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起始年级抓起。
要把音乐教育提高到一个文化层面,首先要提高对音乐的认识,提高美学意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我们深入地调查了在校园环境下学习音乐的情况,如教学的内容,教师教法,学生的学法,校园音乐实践活动,以及家庭音乐,社会音乐,个人在音乐上的消费等。通过座谈、问卷,获取了大量材料,进而对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引出了结论。结论是:学生学习兴趣很高,但不知学音乐到底是为什么,也不知怎样学,学什么好;校园文化环境对自己成长的影响有多少?教学内容喜欢广一点,可以随意地交流,各抒己见。不喜欢一味的听音乐和一味地听老师讲;音乐老师要艺术一点,要与众不同;用于音乐的消费:80%学生每年在200元以上,不少家庭设备比较齐全;校内外活动要多一点,时尚一些,现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