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定位是:从学生的自身条件抓起,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开发学生在音乐艺术中的先天潜能,培养审美情趣,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努力创设自由、自主、自然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从创作、历史、评论的文化角度去学习音乐,满足学生迫切的音乐艺术的追求,培养其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与能力。
二.改进音乐教育教学方法
(一) 始终确立课堂教学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体验能力的自由空间,并自主地学习,以传承音乐文化为主线,进行多元文化教育,进行不同层次的新的艺术启蒙。
课堂是音乐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育是了解优秀文化作品的主要途径。是教师与学生进行音乐文化、知识、技能,进行艺术再创造的场所,是给学生步入音乐感觉最深的殿堂,在课堂上,让学生踊跃地分析听到的音乐作品,运用音乐语汇讨论对音乐的理解及感受。我们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1、建立学生音乐学习档案,掌握不同层次的学生心理特点,进行自由的组合式教学。起始年级的第一课,进行音乐学习书面调查和初中音乐学习情况交流,了解学生音乐学习的经历和音乐爱好特长及家庭音乐教育与学习情况。以后每学期进行一次。以学生学习情况变化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定位,并作为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依据,促进学生自信地学习。每个学生听可在课前自由组合成一个活动学习小组,学习欣赏、讨论、创作。每节课可以变化组合,组合前可与音乐教师取得联系以便沟通。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在学习中不但表现自己的个性,还与整个课堂教学结构整合起来,因此课堂教学有气氛,有活力。其特点是:
(1)给每一位学生创设了一个可体验能力的环境和自由空间,学生学习显得轻松自如,没有负担,没有压力。例如,高一学生的音乐素质调查表明,学生之间有较多的差异,必须有一个充满平等和谐的环境,达到心理愉悦,静心聆听,调整思维,充满自信。
(2)增强师生的合作与沟通。增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接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会了与教师沟通,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3)组合式学习可以促进相互的进行合作探讨,并学会了与他人相处学习,逐渐形式和谐的学习气氛,融进人文精神。
(4)教师更有信心与把握、注意每一个学生在每堂课中的变化,并利用这些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的心理,帮助学生上好一堂课,促进教师在每堂课中的成功教学。
(5)提高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自觉性,较快地找到了自己欣赏音乐的方法,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音乐的认识。
一位来自外地山区的学生,在最初调查中发现由于在家没有学过音乐,很自卑,想要放弃,一上音乐课,就害怕,说"学音乐成了累赘",后来他发现上音乐课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很是新奇,就来了兴趣,一年来尝到甜头,现在他说,"我能听懂音乐了,觉得音乐对我已是一种财富了。"
这种学习音乐是自主的,有愿望,有目标,也有序,以音乐"聊天"、"品味"的形式出现在教学实践中,使音乐教育进入文化层面有了基础。
(二)创造性安排符合学生能力发展规律与音乐学习规律相结合的的教学内容、结构、形式、方法,用音乐与文化本身潜在的内涵魅力,来发挥音乐对学生的感召力。
(1)拓宽教学内容
对教材作合理的删选、提炼、编排,根据教学目标,归纳出一个相关的主题,加以重新组合。
如:高中欣赏教材第一课《祖国颂》(合唱曲),可以组合成一组歌颂祖国为主题的器乐,声乐、舞蹈、戏剧、歌剧等,来启蒙什么是"音乐与艺术"。增选课本以外的作品充实教材内容,如大型的国际音乐会,大型的歌剧、舞剧的片段,拓宽视野,更多了解现代的东西方文化。乡土教材的增选,要求学生与教师一起搜集家乡音乐资料,专门开设或零星欣赏"乡音乡情"的音乐欣赏会。有当地"民歌""曲艺""戏剧"如镇海的"蛟川走书";宁波的"甬剧""越剧""马灯调";余姚"姚剧"和民间的"东海渔歌""舟山锣鼓"等,及一些民间流传的民谣、童谣。选用学生推荐的作品。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作品介绍给大家。然后大家分析讨论评价,这样,既转换了教学角色,又建立了新的师生关系,丰富了教学内容,锻炼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