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斯美塔那(Smetana)[捷]
分为早期和晚期,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成为捷克民族乐派的创始人。受捷克民族运动影响,投身于革命。革命失败流亡国外,1861年回国。作品表现出真挚的民族情怀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充满爱国主义思想和斗争精神。音乐触及人们的灵魂深处,被认为是捷克民族性格的体现。代表作品:合唱曲《自由之歌》,《三首诗意的波尔卡舞曲》《三首波尔卡舞曲》,交响诗《理查德第三》《华伦斯堡的野营》《领主加康》,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第二首《沃尔塔瓦河》,歌剧《布兰登堡人在捷克》《达里波尔》《李布舍》,喜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钢琴曲《革命进行曲》。
A. 德沃夏克(Dvorak)[捷]
从小显示音乐天赋,家庭贫困。结识很多捷克音乐活动家,1892赴美。所处年代是捷克处于奥匈帝国的残酷统治之下,民族反抗情绪日渐高涨。把音乐才华展示在他乡然后载誉归来。音乐创作遵循民族音乐的发展规律,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题材比斯美塔那更广泛,表现所有斯拉夫民族的思想感情,体裁更加多样,主要用捷克民族音乐风格的音乐语言,融合了斯拉夫民族和美国黑人音乐,旋律更有个性。音乐大大超过捷克国界,但是始终表现出民族自尊和民族感情。明朗、乐观、幽默。代表作品:康塔塔《白山的子孙》,《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歌剧《水仙女》。
E. 格里格(Grieg)[挪]
除了追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力之外,向往安宁稳定、质朴。描绘北欧的风土人情、历史传说,从挪威的民间音乐吸取素材,风格清新恬淡,但比舒曼更富有青春气息,更富于昂扬的民族精神。代表作品:管弦乐组曲《培尔?金特》(上、下)
M.I. 格林卡(Glinka)[俄]
第一个把俄罗斯音乐从西欧音乐中解放出来,并使之在欧洲乐坛上获得了独立了地位。代表作品:歌剧《伊万?苏萨宁》,《鲁斯兰和柳德米拉》。
穆索尔斯基(Musorgsky)[俄]
具有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批判现实主义倾向,艺术风格上有着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点和独特的艺术个性,旋律具有简洁、自然、朴实以及近似语言的抑扬顿挫之美。代表作品:《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女巫》《荒山之夜》,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霍万斯基乱党》,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
P.I.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俄]
出生没落贵族,很晚接受音乐教育,当时俄国刚废除农奴制,人们对未来充满幻想。社会矛盾与冲突在他一生中不时表现,占据思想与艺术创作的重要地位。音乐集中在表现主观感情,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继承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广泛吸收西欧音乐创作技法,作品有贝多芬的宏伟严谨和莫扎特的生动细腻,旋律真挚感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有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看到追求幸福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用音乐创作来反映感受和生活状况,同时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着重表现个人主观感情。怀着对自己民族强烈的热爱进行音乐创作,也怀着对人生的忧郁、哀伤之感进行音乐创作。代表作品:芭蕾舞曲《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f小调第四交响曲(我们的交响曲)》《e小调第五交响曲》《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暴风雨》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诗《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
C. 德彪西(Debussy)[法]
印象音乐全部特点的体现者,崇敬肖邦;追求音响和音色。音乐只能暗示或提供一种意象或者心境。配器手法细腻。力度比较纤小和恬淡。避免每一小节第一拍上的重音作为旋律的开始。创造出了许多新的音乐语言,喜欢用暗示、比喻的手法,善于表达介乎语言和音乐之间朦胧模糊的意境,深受象征主义诗人的影响。醉心于异国情调,希望从那点鲜为人知的民族音乐里寻找他所需要的素材。探求一种不同乐器各自保持本来音色的透明织体。把音响和音乐建立在目标之上,主张用织体、色彩和音乐力度取代作曲法则。朦胧的色彩、模糊的轮廓、难以分辨的色调变化。代表作品:前奏曲《牧神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