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特别注重个人的审美修养,但不承认个人的审美修
养是通过审美教育手段或得的。他认为没有一定的审美修养是无法得到自然无为的“道”,也无法进入“至美”的境界。从音乐审美角度讲,欣赏音乐除用感官接受音频信息之外,还必须用心去听;而用心听往往带有尘世的杂念,所以必须再进入“听之以气”的超脱状态,这样才能达到“物我两忘、物我一体”的佳境,才能真正领悟“无形无声”的“天乐”之美。庄子的“至乐无乐”的思想给后人以深刻启示:怎样从音乐审美心理角度来探究音乐之奥秘。
先秦时期的审美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音乐教育思想的源头。儒、墨、道三家就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的社会功能等问题展开了激烈地论战,孰是孰非,很难用对错两极进行简单评判。但就整体而言,墨、道两家的音乐思想由于脱离现实,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群体文化意识不合节奏,所以在整个古代社会中没有象儒家那样发展壮大,其影响也无法与儒家音乐思想相比。
儒家在于:把音乐及音乐教育紧密地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与政治、伦理及整体文化发展联系起来,并在实施礼乐教育的同时,又注意到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和教化职能,有力地配合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历代统治者善于利用的一种精神武器。这是历代统治者为何尊孔崇儒、重视礼乐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