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一个由许多岛屿组成的国家,由于它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条件,在整个古代社会中音乐教育的发展是十分落后和缓慢的。
公元六世纪中叶,中国的儒学文化和印度的佛教文化经朝鲜传入日本。圣德太子在其摄政期间,大肆宣扬孔子哲学,鼓吹中国文化;效仿中国封建体制,学习中国教育思想,于是形成了一股促进日本文化发展的强大洪流,加速了日本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从此,日本音乐教育的历史才有了新的开始。
公元612年,百济国的一位音乐家味摩之从朝鲜半岛来到日本教日本青年佛教音乐,此时,日本才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的音乐教育实例。
公元701年,在皇宫建立了雅乐部作为音乐教育机构,其教学内容涉及到学习本国、朝鲜、中国唐代和其它国家的音乐。这是日本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它为日本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人才基础,它的成立标志着日本音乐教育历史的正式开始。
奈良时代(710-790)的音乐教育,基本上是对中国唐代音乐教育体制的沿袭,儒家的礼乐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文化、艺术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平安时代(794-1192)中期。
九世纪前半叶,雅乐部的改变致使音乐的传授形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根据新的要求进行了新的组合。948年又进行了教育体制调整,音乐的分工化发展日趋明显,并有效地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从历史上看,音乐教育在日本能够得以迅速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多数天皇都通晓音乐,并对音乐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把音乐教育纳入礼教的范围,视为育人、立德、治国安邦的一项重要的伦理教育内容。这一点与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平安时代可以说是日本音乐文化史上的第一个辉煌的时代。
日本近代教育是从“明治维新”(1868)以后开始的。“明治维新”时期是日本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转折时期。明治政府推行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率先打出教育改革的大旗,号召日本人民要“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振兴家园。于是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学习西方科技文化,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使教育事业展现出一派新的格局。在音乐教育方面形成了以传统邦乐与西洋音乐并行发展的两大趋势。
日本的近代音乐教育是从新型学校开设音乐课开始的。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明治5年至40年(1872-1901),系初创阶段;第二阶段为明治40年至昭和22年(1901-1947),系改革、调整阶段;第三阶段为昭和22年以后,为繁荣、发展阶段。
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制》法令,要求把音乐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学科:小学设唱歌课,中学设奏乐学科。
日本着名的音乐教育家伊泽修二(1851-1918),为日本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曾留学美国,主修音乐教育专业。回国后大肆宣扬音乐的教育作用,积极倡导他的美学思想。在他的倡议下,政府职能部门提出了发展音乐事业的三个目标:折中东、西洋音乐,创作新歌;培养振兴国乐人才;考察各校实施音乐教育的优劣情况。
明治14年至17年(1881-1884)间出版了一套在日本颇受欢迎的音乐教科书《初编小学唱歌集》(1-3册),序言中这样写道:“教育之要在于德、智、体育三者。而在小学校中最重要的是涵养德性。音乐基于性情,具有正人心,助风化之妙用,故古代明君贤相特别重视振兴音乐,立志于发展音乐人才,在日本、中国及欧美的史册中历历可见。”
1879年日本教育部建立了音乐研究委员会,目的是为了寻求外来音乐与日本音乐的最佳结合点,以繁荣日本的音乐创作。
1911年,在东京音乐学校成立了对日本传统音乐进行科学研究的音乐研究所。1936年东京音乐学校正式成立了传统音乐系,这所学校就是现在的东京国立音乐美术大学的前身。
1945年,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学习指导要领》(教学大纲)。其中对音乐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使学生爱好音乐,丰富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