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道夫-罗宾斯音乐治疗师工作的领域非常广阔,包括残疾儿童、精神病患者、综合医院的住院病人、老年病人和寻求个人成长的成年人等。对于鲁道夫-罗宾斯音乐治疗的疗效,研究者通常使用定性的方法来进行研究。鲁道夫和罗宾斯出版了一些个有关残儿童治疗的个案研究的报告;Aigen(1995)也发表了有关针对孤独症和智力发展障碍儿童使用鲁道夫-罗宾斯音乐治疗方法的研究报告,他提出了把对儿童的成长治疗与心理治疗结合的模式。Aldridge, Gustorff, 和Neugebauer(1995)记录了对五位患有智力发展障碍的儿童为期三个月的治疗与3位无干预的儿童的对比研究。还有很多针对青少年使用鲁道夫-罗宾斯音乐治疗的研究。在Ritholz和Turry(1994)的研究中,报告了一位伴有发育迟滞并遭受到性创伤的17岁的少年的治疗过程。治疗师通过音乐治疗促进他与其他人的创造性的互动反应。Aigen(1977)在报告中详细描述了有四位患有孤独症并伴有治疗发展障碍的青少年的集体治疗的细节,包括如何在治疗中同时满足集体和个体的治疗需要,如何将仪式性的强迫行为转换为具有交流功能的行为,增强情绪的自我意识,以及增强人际关系等。
近期的一些研究表明鲁道夫-罗宾斯音乐治疗对成年人的治疗同样有效。Ishizuka(1998)探究了通过鲁道夫-罗宾斯音乐治疗的方法来促进他们的语言和非语言互动反应的能力。作者通过对治疗结果的分析研究,认为既便是病人的语言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内容或意义,使用即兴演奏音乐的方法仍然可以让治疗师对病人的情绪进行反应,并分享他的情绪和情感。另外,Robel(1997)报告了使用鲁道夫-罗宾斯音乐治疗方法促进神经康复病人的运动动机的研究。
Aldrige(1996)利用即兴演奏的方法作为对老年痴呆症的诊断工具和方法。Lee(1996)报告了一个针对艾滋病的成年音乐家的治疗过程的细节。
在这个理论的框架中,病人的治疗性的改变的体验被视为是由双方的共同参与而造成的。但是,治疗师对于自己对病人的行为和表达的反应的程度和形需要特别地谨慎。对于音乐治疗师,特别是在Bonny的GIM方法中,对于音乐的选择以及音乐想象中治疗师与病人的互动对话需要特别的主意。在即兴演奏的治疗过程中,治疗师需要特别的留意自己对病人音乐的音乐反应。主体间理论的实质就是在于病人的体验是与治疗师共同造成的,这对于心理动力学派的音乐治疗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