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作为一种集体艺术,具有音色丰富、音域宽广、力度对此强烈、和声变化多样、气息循环悠长、艺术感染力、表现力强等特点,可以培训人的音乐听觉、感觉、素质,还可以从合唱中获得成就感,愉悦感,在唱的过程中锻炼与人合作的能力,从而培养团队精神。那么如何在较短时间内使团员了解并掌握合唱的基本要领,使合唱教学达到预期目的呢?下面笔者就校庆合唱排练实践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要培养团员建立起正确的合唱意识
建立一支新的合唱团之后,首先要使团员建立起正确的合唱意识,要使每位合唱团员认识到合唱是一门集体艺术。明白合唱与独唱不同:独唱追求个性,合唱则强调共性。在这一原则下,合唱要求发声方法一致,音色统一;声部均衡协调、层次清晰;声音控制自如、刚柔相济;咬字吐字规范、整齐划一。为此,要求合唱中的每一员在演唱时,要学会先聆听别人演唱,然后再从音准、音色、音量、速度、节奏等诸多方面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声音,同时,还得学会“靠”着唱、交流着唱,要把自己的声音融进集体的声音中去。演唱时,要做到既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又能听见别人的声音,这样,合唱才会谐和完美、浑然一体。
建立正确的合唱意识还必须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对声音的辨别能力。合唱绝不能为追求所谓的声音宏亮而去“喊唱”,也不能为追求所谓的柔声而用“虚声”。要使队员明白好的合唱声音是强而不炸,弱而不虚;低音不压,高音不挤;声情并茂,谐和统一的境界。演唱的最终效果是得到情感的抒发和共鸣,使人得到一种艺术上的享受。
二、要让团员尽快掌握合唱的基本要领
正确的发声方法是获得美妙声音的重要保证。为此,尽快使学生掌握发声的基本要领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合唱排练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学会气息的保持。大部分人对呼吸往往都很重视,所以每次歌唱之前总会有意识的深呼吸,但是这种非常深的吸气方法往往会让人身体紧张发僵,结果第一个字一出来,气就漏的差不多了。笔者以为,关于气息,其实气息的控制能力比单纯强调吸气动作更为重要。所以先要训练小腹的控制能力,即收腹然后放松再收腹的循环过程,因为在歌唱的时候就是这样用小腹来控制气息的。然后在训练的时候让团员不要有明显的吸气动作,张嘴收腹就唱,然后感觉气息往上、往鼻腔里抽,把声音吹出来。
其次通道要通畅。一般人都知道唱歌要张开嘴巴,但是张嘴的目的是为了打开喉咙而不是张大嘴巴就可以了。有时嘴巴张的太大会使声音漏气、发虚、发闷,所以不是嘴巴张得越大越好。学会正确得咬字吐字,特别得韵母的口型的保持对声音的流通非常关键。
最后是声带的关闭。要相信声带自身可以调节好音高,我们要坐的是让声带充分闭合。为了达到这个要求,需要我们在发声的时候尽量抬高硬颚,同时提笑肌,用咳嗽或者要呕吐的感觉找到声带拉紧的状态,不管是低音还是高音用同样的状态来发声,不要松掉。哼鸣是训练声音集中和获得高位共鸣的最好练习。哼鸣时嘴微闭,口中要有含半口水的感觉,下巴要彻底放松,感觉声音是从眉宇间飞出来的,切记不要为了追求亮音而逼紧和挤压声带。要想获得高位共鸣,打开鼻腔是关键。用“我”的嘉兴土话的发音来训练,效果较好。
三、要全面提高团员的音乐素养
多声部合唱作品的复杂织体,要求各声部做到既分工又合作,既能唱又能让,对音色、音量变化及情感的统一,彼此之间做到息息相通,水乳交融,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集体荣誉感。同时,学生也学会了共同创造,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操得到了陶冶,音乐鉴赏与审美能力也得到了增强。正如匈亚利着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言:“合唱是非常重要的。由集体的努力所完成的音乐作品和带来的愉快,培养了高尚品格的人,这种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四、合唱作品的二度创作
在合唱教学中,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决定着合唱团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从作品曲目的选择到对作品的二度创作,无一不体现了教师的艺术思想。可以说有些合唱精品本身就象一幅画、一首诗或一杯陈年美酒,更象一本内容丰厚的教科书。为使团员对作品有一个全面了解,教师一定要做好案头工作,这样,才能在排练时把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过程与手法、演唱风格、思想内涵及其特点准确地加以介绍,这对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强艺术素养,唱好合唱作品都将十分有益。排练时,教师通过自己的手势、眼神、形体,再去诠释作品,特别是教师深情并茂的示范,可以达到用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述的效果,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会使学生的乐感和情感都得到进一步升华,真正感受到合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