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处理,使音乐在这里获得进一步展开,使音乐的层次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使音乐表演整体产生了进一步的、更加丰富的变化。由四女高音演唱的副旋律舒展而生动,与合唱第一、二段的四声部织体形成鲜明对比。为高潮的充分构筑增添了有利因素。
二、删减法:
删减法,是指挥从演出时间、演出整体构思或演出团队演唱能力等现实情况及其具体需要出发,略去原作的某个声部、乐句、乐段或某音等,以求使演唱达到简练、明了、缩短篇幅和演唱时间、或降低演唱难度,以适应团队的实际演唱水平、并使其能够较好驾驭合唱作品、获得紧凑、完整的整体演唱效果等目的的一种处理手法。指挥们在选择略去段落、声部或略去音时,均会充分考虑和声的完整性、功能性和调式、调性等因素,以不失原作本意为原则予以确定。如《蓝色多瑙河》(约翰.施特劳斯作曲)反复演唱的段落较多,演唱时,指挥们常常略去其中个别段落的反复,直接连接到下一段的演唱,这一处理,对音乐的整体面貌和歌词内容没有丝毫改变和影响,却使这一较大篇幅的合唱作品的演唱,更显紧凑和简练;演唱大型合唱作品时,指挥们从音乐会的整体考虑,有时也会略去某个乐章,以求获得某种音乐情绪的贯通和紧凑的演唱效果,如《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第二乐章是男中音独唱《黄河颂》,第三乐章是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两个乐章的表演形式都不是合唱,其篇幅也都比较大,从合唱的角度看,从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唱完之后到第四乐章《黄水谣》之间,合唱间隔的时间较长,指挥家们为了着重强调合唱的表现,有时亦会略去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以缩短一、四两个乐章之间的时间,其演唱效果,是明显的。
三、调和法:
合唱的主要艺术特征是“共性歌唱”。追求各种演唱因素的协调、平衡、追求群体艺术效果,是合唱表演艺术表现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之一。调和法,是获得这种特有艺术追求不可缺少的、有效的艺术处理手法。调和,包含演唱个体间音色的调和,亦包括演唱相关组织间(演唱声部间、演唱声部和伴奏间、伴奏各声部间、伴奏各声部与演唱各声部间)的调和等。如合唱队员,就个体间看,每人的声音(唱法、音色、音量、音质等方面),无论怎么相近,其统一也只能是相对的,相互间的细微差异还是不可避免的,指挥在训练时,常常会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向演唱个体提出不同要求,力求缩小这种差异,指挥也常常会选择演唱队伍整体中的主流音色,或确立一种声音规格,要求部分队员向另一部分队员的声音靠拢,或共同向某一规格的声音靠拢,以获得声部所需要的、统一的群体声音,这一工作,就是调和。声部间的声音靠拢也是一样。如混声四部合唱的男女高低声部间,由于包含的声部成分较为复杂(含花腔、抒情、戏剧性女高音,抒情、戏剧性男高音及男女中、低音、甚至特殊男低音等声部类型),其声音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为了充分利用这种差别,获得特有的演唱效果,又为使这些有显著差别的声音能够更加趋于融合,获得自然的声部过渡,指挥们常常会根据演唱个体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要求,进行精心的声音调和。显然,调和的作用,不可替代。
四、平衡法:
平衡法,主要是指音量平衡。其中有两种情况:一是自然平衡,即依靠预先对合唱各声部人数的主观分配,在自然歌唱状态下所形成的自然平衡关系和和声本体所需要的自然平衡关系。当作品出现和声织体的段落时,为了求得和声诸声部间音量的平衡,需要各声部以几乎同样的音量来演唱,在各声部自然音量比重不能达到所期望的平衡时,指挥们往往会要求个别声部进行细微的调整,以求获得最佳平衡效果;二是主观平衡,即具有主观安排或主观分配因素所形成的具有主次之分的不对称平衡关系。这一手法主要用于演唱复调织体或器乐化伴奏织体的段落,当合唱出现这样的乐段时,指挥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平衡声部关系,当主旋律在几个不同声部交替流动时,无论哪个声部,都不可能自始至终赋予演唱以一种永不变化的音量来演唱,所有声部也不可能以完全相同的音量来演唱。主旋律声部既需要突出,又要融汇贴附于合唱整体之上。副旋律、衬托声部或伴奏声部既要对音量做出必要的控制,又要保证使该声部能够对主旋律起到有力的支撑或烘托作用,因此,细心安排声部声音的比重,做好声音的音量控制,十分重要。指挥们常常对合唱诸声部提出恰当的力度分配和演唱要求,使演唱通过指挥,很好地控制担负副旋律或陪衬旋律声部的声部演唱力度,有意识提升担负主旋律声部的声部演唱力度,并做好一个声部从担负主旋律到担负副旋律、陪衬声部或伴奏声部时的力度转换。如《遥远的小渔村》(秦庚云词,杨庶正曲),引子部分的演唱,基本上应是自然平衡关系。四个声部以自然的音量哼鸣演唱,女高声部所担负的主旋律,会在其他三个声部的长音衬托下,自然凸显出来。第一乐段的主旋律是由女高音声部担任的。女低声部担任副旋律。指挥家们常常会要求女高声部以较显著的音量和“主角”的感觉来演唱,同时要求女低声部合理控制演唱音量,以“配角”的感觉来演唱。如声部进入时,以稍强调的音量清晰进入,并在尾音的延长和保持部分转以弱唱,让出音响空间,给担任主旋律的女高音声部第二乐句的起句留出余地,使该声部的进入,保持清晰和主导性陈述的地位。……整个段落依次循环进行。使该段落的歌唱整体呈现出声部间相互缠绕,此起彼伏,乐句间出入清晰,层次分明的演唱效果;第二乐段,主旋律交由女低音声部担任,女高声部担任副旋律,这时,指挥们常常会要求女低声部在此提升演唱音量,女高音声部转以弱唱来陪衬,从而,获得一种特有的音乐层次的变化,强化了音乐的逻辑发展,掀起了音乐的起伏,推动了音乐的进行;第三乐段(第一次转调后),歌曲又呈现为和声织体,自然平衡又一次出现,指挥们会改变第一、二乐段对女高音、女低音声部音量的安排,充分利用声部原有的自然平衡因素,力求各声部获得同样的音量,以期得到饱满的和声效果,使新的段落与前面的复调乐段的音响形成鲜明对比,其音乐进行过程中呈现出的和声色彩变化,以及段落间的声响对比变化所产生的起伏与震撼效果,给人以不可回避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