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学生们自己查找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学习的探索,这样即丰富了音乐知识,开拓了音乐视野,又挖掘了音乐内涵,提高了学生鉴赏音乐的审美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展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关注课堂新生成的学习资源”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教学环节,这不仅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更需要教师具备课堂即兴组织能力、调控能力、判断能力、和丰富的知识积累。而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这一点尤为重要。
在一次欣赏海浪音乐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了两遍,于是有人说了:老师,这首曲子把我们带到了辽阔的大海边,海浪层层叠叠向海边涌来,打湿了我的双脚,但是我却觉得格外的轻松和惬意……在学生们用文字语言浪漫地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后,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想象,接着试图让他们从音乐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同学们通过感悟旋律进而探索到节奏和力度。随着同学们逐渐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话题层层深入,我进而又由这首曲子引导同学们了解了许多其他的世界名曲。通过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大家一致认为,音乐是一种奇妙又美妙的东西,七个音符在音乐要素的变换下,随作者有意的排列,竟然能创作出这么多优美经典的旋律来,真是有趣。而让我高兴的是,现在他们在分析乐曲和歌曲时思考的更多的是音乐要告诉我们什么?我在课堂中通过运用与不运用的对比,让学生明白了曲子中的装饰符号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音乐美”也是由于它们的加入而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当然,在这之后的演唱让大家再一次被自己的歌声所征服,全班的情绪高潮。
4.在教学中注重音乐表现力的培养,表现音乐美
所谓“表现”即是:“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熏陶。”在中小学阶段我认为在“表现”这项教学内容中,“演唱”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是学生表现音乐美的两种重要途径。
4.1“以情带声,以声助情”演唱教学不变的策略。有表情地歌唱是演唱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如正确的演唱姿势、正确的呼吸方法、自然圆润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对前奏和间奏作出正确的反应,也是有表情演唱的重要保障。人说:“艺高人胆大!”有了较好的演唱水平,就能让我们的感情得到更加淋漓尽致地发挥。而“情”又从何而来呢?这就得由老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歌词内容、音乐特征、歌曲意境,再配上恰当的速度、力度、节奏、音色,演唱时发自内心地由衷地去赞美。例如我教《在老师身边》一曲时,先让同学们回忆刚进学校时的情景,以及入校来一些难忘的事,点点滴滴勾起了同学们心底里对学校、老师、同学的感恩与热爱,音乐成为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桥梁。可以说,这首歌曲无论是节奏还是音调都是很难掌握的,但学生唱来却是丝毫不差,因为音乐就是从他们心里直接流淌出来的。在《解读》中提到:“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或是抒发一种温馨的心曲;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心灵萌发美的种子。”有了“情”,“声”自然就美;而在学生聆听到自己优美的声音后内心的愉悦激发起了他们更多的表现欲,在学生表现音乐美的同时,音乐“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也早已深深植根在心中了。
4.2“你演、我演、大家演”综艺表演重要的指导思想。综艺表演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而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其重要的指导思想。表现音乐美,首先必须让学生敢于表演,只有让学生在不断的表演过程中,通过老师经常的、有意的引导他们比较、鉴别,让学生明白自己在表演中的优缺点,才能更好保证同学们表达音乐的情感,保证表演的艺术质量。
我在教《凤阳花鼓》一课时,有些学生即兴扭起了秧歌步。我就让他们随着音乐尽情地发挥。舞姿虽然有些笨拙,但他们的激情却深深感染了我。于是我向他们讲解了“秧歌舞”在民族舞中的重要性,步伐特点,简单的典型动作,以及舞蹈时的韵律感觉。这一下学生的底气显然足了许多,扭起来确实好看多了。孩子们载歌载舞,将音乐课的气氛掀到了最高潮。于是我又教了西藏舞中的“慢旋子”舞步,并与“秧歌舞”作比较。我们用《我的家乡日喀则》为背景音乐,孩子们学得很认真,“舞动”音乐成了他们表现音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