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经济因素与运行规律已经越来越深入地介入艺术文化实践之中,无论是康德构想的纯粹无功利美学体系,还是现实生活中艺术文化实践,都面临着一场从理论到实践的危机。特别是当下艺术院校旧的学科设置,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代文化消费的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与此同时,在当代大学教育实践中,各个专业方向之间相互借鉴和渗透,多学科之间相互交叉与综合,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科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田川流教授提出,艺术教育的“综合化趋向促使艺术院校学科建设发生重要的位变,同时也将对社会文化建设和艺术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1]
在这种背景下,“文化艺术管理专业”,适应当代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趋势应运而生,它力图将艺术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具有较高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同时又具备对艺术文化和社会文化事业的管理能力,能适应当代文化艺术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专门人才。[2]该专业最早由田川流教授开办于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系,从1992年开始招生。
此后,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等重点艺术类院校也相继设立了此类专业,只是他们称“文化艺术管理”为“艺术管理”。名称有差异,但目标是一致的:为我国文化事业培养出艺术产业的管理人才。
我们广西艺术学院艺术文化系在音乐学、美术学本科专业内设置两个文化艺术管理方向,2003年开始筹备,2004年招生,至今已经稳步成长为拥有自己办学特色的,在院内乃至区内具有主要影响的教学实体。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了许多有益的办学经验,同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中逐步成长。
为了促进我系教育教学的发展,完成课程体系的优化工作,了解其他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师资和专业建设情况,以期更好地坚持广西艺术学院“育人是根本、教学是中心、质量是生命、特色是优势、市场是导向”的办学原则,贯彻“立足传统、面向现代、兼收并蓄、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为“把我院建设成为具有民族艺术特色,在东南亚地区有一定影响、处于全国同类高校先进行列的综合性艺术院校”的总体发展目标献一份力,2007年6月我系张力主任带领6位老师先后赴山东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吉林艺术学院等9所艺术院校进行考察学习。作为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我也参与了这次考察活动。此次考察几所艺术院校的文化艺术管理(或“艺术管理”)专业的发展各具特色,其发展模式有着比较强的代表性,对我系未来的建设和进一步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也引起了我对该专业建设的许多思考,这些思考不但针对我系,而且可能对于其他院校的相关专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具体论述如下:
一、机构和专业设置方面
(一)机构设置
山东艺术学院的艺术文化系已经升级为二级学院“艺术文化学院”, 该院设有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本科专业以及专业方向。还下设有“文化产业研究所”、“艺术史论与管理研究所”和“民间文化与艺术研究所”。山东艺术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设置最早、规模最大。1999年,该专业被批准为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本科专业,同年,被批准为山东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1年,作为艺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招收了艺术管理方向硕士生。(资料引述自山艺材料和网站,以下不再赘述[3])
中央美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学校的艺术管理专业设在人文学院内;天津音乐学院的艺术管理系下设音乐学(音乐商务专业方向)和音乐学(音乐传媒专业方向);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与我们情况类似,设置独立的艺术管理系;上海戏剧学院分别在创意学院和戏剧文学系下设置艺术管理专业;北京舞蹈学院的艺术管理(中外文化交流管理专业方向)置在艺术传播系下。
其中,中央美术学院在办学上具有诸多独创性,在此值得详细探讨。该院的艺术管理专业创建于2003年,是中国第一个有关视觉艺术管理的专业系科。2002年获得教育部“985行动计划”重点科研项目资助。2003年9月招收首届艺术市场与艺术管理研究生主要课程班,开始构架艺术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课程。2004年9月正式挂牌成立艺术管理学系,并正式招收了一批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