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的德国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度。1618-1648的三十年中德国正处于战争的动乱期间,这时的德国人口锐减,工商业雕敝,国土四分五裂,因此使得本应成为歌剧主要观众的市民阶层没有发展起来,国土的分裂使他们无力自己兴建歌剧院和组织上演大型的歌剧,很多喜爱歌剧的诸侯甚至常年住在意大利欣赏歌剧,使得这门艺术在德国的发展迟缓了许多。 1627年,德国一位杰出的作曲家海因里希?许茨,在结束了意大利的音乐学习生活后,根据当时歌剧的热门题材创作了一部《达芙内》,这被认为是德国的第一部歌剧。许茨1609年、1628年两赴威尼斯学习音乐,曾师从蒙特威尔第。他的突出成就是把意大利单旋律作曲家的新风格带入德国音乐。他的音乐在感情上富有德国特色,成为德国巴罗克音乐的鼻祖。虽然许茨的歌剧曾一度成为保留剧目,但这种尝试却被迫中断了很长时期,在许茨播下第一粒种子以后,进入了长达50年的“预产期”。
从50年代起,意大利歌剧和歌剧作曲家、歌唱家及与歌剧有关的各类人员,潮水般涌向德国:威尼斯歌剧的代表作曲家卡瓦利亲临慕尼黑,上演了他的歌剧《亚力山德鲁》,另一位威尼斯歌剧大师切斯蒂虽然在维也纳坐镇,却在这个城市的歌剧舞台上取得了领袖地位,帕拉维奇诺和蓬当比占据了德累斯顿,斯泰凡尼先在慕尼黑,后到汉诺威,并在那里创作了《亨利(狮子)》。毫无疑问,意大利歌剧家不仅带来了使德国人沉湎其中的歌剧,而且激发了日尔曼人创立本国歌剧的自尊心和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