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届合唱节上,我国合唱学泰斗马革顺教授作了关于合唱音响的专题学术报告,马先生特别提到自己在美国学习时的母校在过去要求学生用很厚重的声音唱合唱,属于典型的俄罗斯风格。但现在则特别强调轻柔的意大利风格。马先生对合唱音响风格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解释是:“世界在不断变化,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之一的合唱音响,也必须随之进行相应的变化。”
无疑,马革顺教授关于合唱音响风格取向的见解十分精辟。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马先生早在十多年前就坚持在多种场合向中国合唱界不断发出有关合唱音响变革的呼吁(笔者曾于1993年在中国师范院校合唱指挥教学研讨会上聆听到马先生的此类呼吁),但从中国合唱节连续六届的反馈情况来看,中国合唱界尚未真正重视合唱音响的变革问题。
不可否认,近十多年来,中国合唱的音响质量的确有了很大进步,在一些较高层次的合唱演出中,喊唱的现象己很少见。但从合唱艺术的发展本质上看,真正能够反映时代风格的合唱音响却不多见。按理说,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合唱的音响风格也应随之轻快起来。但在本届合唱节上却听到很多合唱团仍在沿用厚重的合唱音响来表现轻快的时代风貌,其合唱的音响风格已明显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和提高,寻求合唱音响风格的多样性理应成为中国合唱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令人高兴的是,本届合唱节上也闪现出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合唱音响风格,并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如上海百灵民族合唱团就是在通常意义上的民族唱法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合唱音响风格特点,该团演唱的《苗岭连北京》音色本质自然,给人以亲切感;而中央民族歌舞团合唱团则表现出一种具有专业素养、经过艺术加工的民歌合唱风格,该团演唱的《西山谣》既有较浓郁的地方特色,又有较高的艺术品位;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女子合唱团则运用一种真声成分较多的合唱音响风格将湖北民歌《鸦雀子》唱的轻灵宛转。
此外,由笔者所训练与指挥的江苏省戏剧学校女子合唱团建立在艺术歌曲发声基础之上并结合民族音乐韵味特点的合唱音响风格在本届合唱节也得到了听众的由衷喜爱,该团的演唱赢得了整场比赛最为热烈的掌声。中国师范院校合唱协会理事长隋新桥教授在听完赛后兴奋地对我说:“你们唱的《蒲公英在秋风中微笑》和《无锡景》太棒了,我没想到这两首歌可以唱的这么好听,你们的声音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由此可见,随着生活内涵的不断丰富,人们必然期盼着听到更为清新的合唱音响风格。尽管能够激起听众兴奋、并具有不同风格特点的演唱在本届合唱节中尚不多见,但我们已可从这些成功的尝试中看到中国合唱音响风格多元化的光明前景。笔者相信,当代中国合唱音响的风格取向必将与日益多元化的现代生活方式同步发展,下一届中国合唱节一定会以更为丰富和美好的合唱音响风格展示出中国合唱的艺术魅力。
以上是笔者参加第六届中国合唱节之后对当代中国合唱音响风格取向问题的初步思考,如有不妥与疏漏之处,诚望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