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十五讲 韦伯和舒伯特(上)
这一讲我们来讲浪漫派初期的音乐。浪漫派音乐的奠基人物无疑是韦伯和舒伯特,这是两个短命的人,却共同创造出了永久的辉煌。对浪漫派音乐初期的划分,一般认为是从1815年舒伯特创作《魔王》起到1828年他去世止,为期13年。
浪漫主义最初发端于文学,抵达音乐要晚于文学。也可以说,人们之所以称这一时期的音乐为浪漫派,是从文学那里借鉴来的词汇,并非音乐自身的发明。我们都知道,浪漫(romantic)一词,出自一ance(罗曼)。罗曼语是拉丁语中的一种地方语,中世纪的故事和诗歌,是用罗曼语系写作的,专门指那种和现实不同的想像或理想的境界。因此,可以看出,浪漫派音乐从一开始就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一点恰恰是浪漫派音乐的重要特点,以后,我们会专门谈到这个问题。
浪漫派音乐和那个时代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浪漫乐派的初期,正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低潮时期,自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罗伯斯庇尔和丹东相继被处死,一时阴云笼罩,受到沉重打击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充分暴露出来,他们不是随波逐流,就是悲观失望,很多人逃避现实,以洁身自好。贝多芬的英雄时代结束了,个人面对苦难的时代到来了。
这一时期,浮华奢靡、粉饰太平的歌剧和排场豪华的音乐会,替代了贝多芬直面现实的交响乐。一时,在欧洲尤其是在维也纳,歌舞升平,纸醉金迷,隔江犹唱后庭花。
所以,西方音乐史上有一种说法认为"不管在文学方面还是后来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真正的故乡都是德国;在浪漫主义的土壤中,德法战争后的德国歌剧终于开始繁荣起来。在此之前(上世纪的最后十年和本世纪的最初十年),除了维也纳的歌剧之外很少有别的东西。"这里所说的上世纪的最后十年和本世纪的最初十年正是指我们所说的这一时期。打破如此漫长时间所形成的这种艰难局面的是韦伯和舒伯特。舒伯特以《魔王》(1815年)、韦伯以《自由射手》(1821年),改写了"除了维也纳的歌剧之外很少有别的东西"的为期20余年的历史,开创了浪漫派音乐的先河。
作为那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对于浪漫派音乐的贡献,韦伯拿出的是他的歌剧,而舒伯特奉献给世界的则是他的艺术歌曲。虽然舒伯特的歌剧《魔王》要早于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6年时间,但舒伯特所创作的包括《魔王》在内的16部歌剧大都没有正式上演过,而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上演后立刻大受欢迎,迅速红遍全国,其中有的歌曲甚至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风靡一时.以致波及商业经济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繁荣,当时搭车出品的诸如"自由射手牌啤酒"、"自由射手牌女装"等都卖得非常不错,那情景会让我们想到如今电影《哈利波特》上演之后同样卖得火爆的各种哈利波特玩具。
有人曾经把莫扎特于1791年创作的《魔笛》作为韦伯和舒伯特的浪漫派歌剧的先驱,这种说法,正好吻合了历史上这一段20年的空白。自1791年《魔笛》问世到1815年《魔王》的诞生.其中间隔的正好是20余年的时间,这20年占领舞台的都是意大利歌剧那种老套并且逃避现实奢靡浮华的东西,浪漫派音乐诞生的过程,确实让人感到"这黎明前的破晓略嫌迟缓"。下面,我们来谈谈韦伯和舒伯特。
先来谈韦伯(c.M.V.Weber,1786--1826)。这位只活了40岁的音乐家的经历简单得如同一杯清水,他是莫扎特妻子的堂兄弟,不过,那时候和莫扎特沾亲带故,并不能给他带来什么好处,只会使他和莫扎特一样贫穷。而且,比莫扎特还要倒霉的是,韦伯是个跛子,在这一点上,他和同时代的诗人拜伦一样,终身以自己是个跛子而感羞耻。
韦伯出生在德国北部一个叫做欧丁的小镇。他的父亲是一个军官,爱好戏剧,对艺术的热衷要胜过军训,是那种半吊子的民间艺术家,异想天开地组织过家庭剧团,还带领全家人到德奥经地巡回演出。韦伯对歌剧的兴趣大概就是从那时跑龙套开始的。当然,也来自他母亲对他的熏陶,因为他的母亲是专业的女高音歌手,水平肯定比他的父亲要高。弥漫着艺术气息的家庭生活回忆,注入了他童年的岁月。许多音乐家都是这样,启蒙并发轫于童年。
如果填写履历表的话,他只要如下简单地写上这样几行即一可:12岁,他师从海顿的弟弟米海伊尔?海顿学习音乐;17岁,他来到维也纳师从当时着名的管风琴大师福格勒神父学习音乐;18岁,在福格勒的推荐下,他担任过布雷斯劳歌剧院的指挥,然后是或以钢琴家的身份或客串指挥到各地演出,开始漂泊的生涯;27岁,担任布拉格歌剧院的指挥;31岁,担任德累斯顿宫廷剧院的指挥;38岁,肺病病情加重,仍然坚持为英国谱写歌剧《奥伯龙》;40岁,赴伦敦排练《奥伯龙》,死于伦敦。
韦伯一生的经历,以他27岁到31岁在布拉格时期和31岁到35岁在德累斯顿时期最为重要。我们就来说说这两个时期。人生的辉煌,掐头去尾其实不过都只集中在短短几年的工夫。在布拉格短短4年的时间里,韦伯在布拉格歌剧院一共指挥了包括贝多芬的《费德里奥》、莫扎特的《唐璜》、《费加罗的婚礼》、斯卜尔的《浮士德》、凯鲁比尼和尼古洛的喜剧......等60余部歌剧。用小学的算术方法就可以算出来,他平均不到一个月就要指挥上演一部歌剧。天呀,不到一个月就要在一座城市上演一出新的歌剧,这对于我们今天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在德累斯顿时期,韦伯创作了对于他一生也是对浪漫派音乐来说都最为重要的两部作品,一部钢琴曲《邀舞》,另一部就是 歌剧《自由射手》。
1819年谱写的《邀舞》,只是一部短短10分钟的小品,但好的音乐和好的小说一样,从来不以长短论英雄。听韦伯,哪怕你没有时间去听他的歌剧《自由射手》,没关系,但你一定要听《邀舞》。他第一次将原来只用于伴舞音乐的圆舞曲用于正式的音乐作品中,让圆舞曲独立走进了大雅之堂,无形中丰富了音乐的形式和内容,为以后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的风行开创了道路。而他以《邀舞》这样富于想像力的词汇作为标题(想想邀舞已经有了邀请者与被邀请者之间的人物关系,而人物关系是构成戏剧的基本元素之一,同时,在舞会这一特殊场景与情境中,男女之间的邀舞足以令人想人非非,肯定能够演绎出各种丰富的情节来,而情节更是构成戏剧的元素之一),对以后出现的柏辽兹首创的标题音乐乃至风靡整个19世纪的标题音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标题音乐中所蕴涵的戏剧性,是由韦伯播下种子而在以后萌发乃至长成浓郁的绿阴的。一曲《邀舞》虽短,对浪漫派音乐的起步和发展做出的贡献却不小。
日后的柏辽兹还特意将《邀舞》改编成管弦乐曲,成为至今音乐会上常演不衰的经典曲目,足可见对标题音乐钟情者的惺惺相惜。经过了近200年的岁月淘洗,无论谁来听,都会感到它确实甜美动人、欢快无比,又优雅无比。柏辽兹的管弦乐把韦伯的钢琴所阐发的乐思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能比用大提琴和木管乐分别代表舞会上的男女更妙的了,一点也不牵强,真是恰到好处,大提琴的浑厚端庄,木管的清纯甜美,都情致浓郁,又不是那样地写实与拘谨。它们与乐队的巫山云雨般的配合,将画面转换到音乐之上,充分发挥乐器自身的作用,调动想像架起这两者之间的桥梁,填补音符跳跃间的空白。我还真是从未见过如韦伯这样将心底的旋律和意象中的画面融合得如此熨帖、天然,让人充满联想而会心会意。后来印象派的德彪西总想借助印象派的画来表现音乐,肯定从他这儿得到过借鉴,但德彪西表现得更多的不是画面本身,而是由画面产生的音乐幻觉和梦幻,同韦伯不一样。韦伯那美妙的旋律渲染出的栩栩如生的画面,才使得大提琴和木管有了动人的形象感,随物赋形,神与物游,最后双双袅袅散去,云水茫茫,渺无踪迹,怅然中的美好和雅致,彬彬有礼又书卷气充沛,水墨画般的意境,是只有在古典的浪漫派音乐中才能找到的。
在德累斯顿时期,韦伯还有另一部乐曲也非常值得一听,就是与《自由射手》同一年完成的钢琴和小乐队的F小调协奏曲《音乐会曲》。钢琴真是如同清亮的露水珠,轻轻地滴落下月光照耀中的透明的树叶,有微风习习拂面,有暗香袭袭浮动。乐队的配合色彩绚丽,像是由钢琴扯起乐队一匹辉煌无比的丝绸,在风中猎猎飘舞,在阳光下光点闪烁,迷惑着你的眼睛,跳跃着他的丰富想像。乐曲开头舒缓典雅中带有几丝忧郁,钢琴恰如其分地点缀其间,像是湖中被风荡漾起的丝丝涟漪,一圈圈地涌来,弥散在你的心中,湿润在你的心中,让你仿佛置身在月光下的海滨的礁石之上,浓重的夜色中有梦中的红帆船正向你飘来,船上载着你的朋友、亲人或你的情人。
1821年的歌剧《自由射手》当然是韦伯的抗鼎之作。其实,在此之前,韦伯也曾经创作过别的歌剧,早在他1800年14岁时就创作过歌剧《森林哑女》,1810年24岁时创作过《西尔瓦娜》,其中滑稽角色的新颖别致,女主人公哑女的舞蹈形象,浪漫主义的配器的新颖,都为他以后《自由射手》的出现铺垫好了道路。《自由射手》同他自己以往的歌剧不一样,也同那个时期正盛行在德国的斯蒂尼派的意大利歌剧追逐贵族奢靡豪华的趣味不一样,在歌剧的内容和音乐的内容两个层面上都有了新的突破。我们来分析一下《自由射手》所讲述的关于守林员马克斯和他的情人阿加斯特的爱情加神话故事,马克斯必须在射击比赛中取胜才能够将他心爱的姑娘娶回家,但马克斯在魔鬼为他制造的七发魔弹中六发六中,最后一发魔弹却射向天上飞着的白鸽,白鸽偏偏正是阿加斯特的化身,阿加斯特呼喊不及,应声倒地。但最后峰回路转射中的是将自己出卖给魔鬼的小人,不是自己心爱姑娘的化身白鸽,历经磨难,大团圆结尾。现在看来这样的故事也并没有特别神奇的地方,但要注意的是在韦伯以前德国的歌剧取材都是外国的神话或宗教故事;而韦伯的《自由射手》是第一次取材于德国正宗本土传说,打破了多少年来意大利歌剧所处的统治地位。而在《自由射手》中韦伯所采用的德国民歌,那种德国本民族独有的纯朴自然,生动亲切,对于刻画人物性格、渲染音乐效果、烘托剧中神话气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增强了本民族的特征,沟通了本民族的情感,特别是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将音乐的重心移在内声部上,打破了在德国统治了百年以上历史的意大利歌剧重心在旋律上的传统。这一点的意义有必要特别指出来,因为在"巴赫和亨德尔时期,低声部代表着音乐的灵魂;古典主义时期,旋律一度主导着音乐的进行;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内声部的分化则逐渐成为音乐作品的中心,"。由和声体系的内部分化而出现的内声部,说明了古典主义以旋律为主导地位的式微。内声部的出现实际上是浪漫派音乐的标志之一。
韦伯将取材于本土的民间传说作为歌剧新的内容,同时采用本土民间音乐素材作为音乐新的元素,这样的双重努力,打破了外国歌剧殖民主义的统治,冲破了那时浮华的贵族趣味,创作了真正意义上的德国歌剧,回到了本土,回到了民问。这是第一部浪漫主义的歌剧,曲折地反映了现实。它的作用在音乐史上确实是不可抹杀的,从浪漫派歌剧的历史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而言,是超过了莫扎特的《魔笛》和舒伯特的《魔王》的。又因为是用德语演出,更容易获得德国观众的共鸣和欢迎,让人们对德国民族歌剧燃起了兴趣和希望,激发起民族的情感,绽放出灿烂的火花,它的成功并非偶然。《自由射手》在德累斯顿上演后一天比一天兴旺,在德国各地都在上演,以至当年曾经红极一时的意大利歌剧都没有人再看,在柏林担任宫廷歌剧院指挥的意大利人斯蒂尼只好卷铺盖回老家了。
欧洲音乐史上,韦伯的地位不高,对他往往只是轻轻一笔带过,认为除了歌剧《自由射手》外,他的作品思想浅薄,室内乐和交响曲过于粗糙,太少精雕细刻--比如朗多米尔就持这种观点:"韦伯从来没有能力写过一部完美的作品。他的思想太散漫了,他少精雕细刻、苦心经营的作风,总是即兴而成。他缺少前后连贯的精神,总是一念未了,又是一念。另一方面,韦伯是一个重理智和重想像的人,他感情不总是那么内向,他常显得一时的冲动,没有一个持久而深邃的情感,未免略嫌枯燥。"
美国人唐纳德?杰?格劳特和克劳德?帕利斯卡在他们合着的《西方音乐史》中也说:"韦伯的风格节奏性强、美丽如画、充满对比、技巧辉煌,但没有深刻内容。"
我是不大同意说韦伯思想浅薄、乐思粗糙的看法的。韦伯本来就不是像贝多芬那样思想深邃大气磅礴的音乐家,我们不能要求任何一朵鲜花都去做梅花凌霜傲雪独自开,也不必苛求一只美丽的梅花鹿去做狮子一样抖动鬃毛、回声四起的吼叫。韦伯是那种即兴式的音乐家,他的灵感如节日的焰火,是在瞬间时点燃迸放;同时,他又是那种人情味浓郁的音乐家,按德彪西的说法,他就是操心他妻子的头发,也要用十六分音符打一个漂亮的蝴蝶结(在所有音乐家中,大概只有德彪西对韦伯最为推崇了),他从不刻意去用音乐表现单纯的思想,也不去表现单纯的技巧或完美,他的才华体现在他如同山涧溪水一样雀跃不止,当行则行,当止却不止,只要清澈,只要流淌,不去故作瀑布飞流三千尺、银河落九天状,他的作品更多表现在浪漫诗情的闪烁上和对幻想的手到擒来的表现上。还是德彪西说的好:"他的大脑驾驭了一切用音乐来表现幻想的着名方法,甚至我们这个乐器种类如此繁多的时代,也没有超过他多少。"因此,听他的作品,不会因思想或时代而产生隔膜,虽然过去了近两百年,我们听他还是那样亲切,仿佛他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幻想和人情味不分时代而为人类所共有。
除了《自由射手》,韦伯最好听的还得算《邀舞》和《音乐会曲》了。近两百年来,人们都这样说,说得没错,时间是一把筛子,总是将不好的筛下,而将最好的留给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