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运用》是杨易禾先生的力作之一,着者站在哲学的高度直接从方法论入手,从美学视角对音乐表演艺术做了考察探讨。贯穿于本着始终的,是横亘于古今与中西之间的艺术理念。作者立足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成果,对音乐表演艺术的本质和所涉及到的各种现象进行了深刻阐述。同时,作者思维视角深入,另辟蹊径从三个维度来观察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对有关心理学观点勇敢大胆的提出了自己的见地,着作对于表演艺术的操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对音乐美学的研究,无论在中国或西方都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也是比较丰富的。然而,纵观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历史,对于音乐创作及音乐欣赏方面的美学探讨较为深入,但对音乐表演艺术的美学研究却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在国内,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相关论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涉及到音乐表演美学的基本问题,尤其是张前教授将这种研究推向高潮。杨易禾教授是该领域又一位杰出的佼佼者,他以其可敬的勤奋与敏锐的洞察力在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2003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这是在音乐表演艺术美学方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着作。杨易禾教授立足于中国古代美学的研究,对中西方美学、心理学、表演美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结合自己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演奏家的素养,对音乐表演美学诸多问题进行了深人探讨。该着作既有精辟的理性阐述,又有大量的实例佐证,注重广度与深度的结合,从各种角度论述了音乐表演二度创作中的有关美学问题,具有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对于提高音乐表演艺术水平有着特殊的理论指导意义。
该着是在作者原书《音乐表演美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八个章节,从美学视角对音乐表演艺术作了全面考察:如音乐表演美学学科建设;从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看表演的二度创作基础;音乐表演艺术中的意念、意境等。
笔者认为该着的特点在于:
一、建构宏大、融汇古今、纵横中西
贯穿于本着始终的,是横亘于古今与中西之间的艺术理念。该着融合了两种研究视点,一是立足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成果的基石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对“情与理、气与韵、虚与实”等进行比较研究,思考其总体精神与审美观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比较学研究视角。另一个则灌注中西精神文化研究视角,站在哲学的高度从方法论入手,对音乐表演艺术进行本质规律的探索和剖析,也就是通常说的哲学研究视角。作者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对前人音乐美学理论成果进行整理,由点辐射到世界文化之层面,并与音乐实践积累和教学经验有机结合,使论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取精用宏,纵横开凿,深及究里,整合前人学科知识资源,如借鉴伽达默尔、黑格尔、茵加尔顿等美学观点。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如吸纳格式塔、皮亚杰等西方心理学理论、系统论等基础科学理论研究,借以剖析音乐表演艺术所涉及的诸多现象。上下求索,勇于创新,如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理论基础上,创造性地构思了音乐表演艺术心理技术的“三条线”与“三原则”。形而上的思考使作者对音乐表演美学问题的研究从哲学的高度、宏观的领域去洞察本质;形而下的具体操作、实践使作者在理论层面上的研究有的放矢,行之有效。因此,他的表演美学具有稳健扎实的风格:既有理论依据,又显操作实用;既有微观深究,又有宏观总览。
二、角度新颖、视角独特、思维深入
作者打破了以往单一技能与理论“分家”的常规,这与他的二重性身份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为视角切入的独特性奠定了基础。作为二胡演奏家,作者有长期的音乐表演实践积累和较高的艺术造诣,为从实践升华到理论做了良好铺垫,他以强烈的身份认同感为表演艺术孜孜不倦地做着注脚。作为教育家,作者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广阔的学识视野,从音乐本体出发对表演艺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凸现了其独特的教育视角。例如,作者从一度创作、二度创作、三度创作三个不同角度论证虚与实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提出对于音乐作品本身,其音响形式是“实”,其艺术内涵是“虚”;对于音乐表演实际演出,其音响运动是“实”,其艺术意境是“虚”;对于音乐欣赏而言,欣赏者对音乐的实际感受是“实”,自身的联想演绎是“虚”。从不同参照物、不同范围、不同层次中客观世界虚与实的对立统一这一原理同样适应音乐艺术中虚与实的对立统一,这足以看出作者思维视角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