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写过32首钢琴奏鸣曲,他认为《热情》是自己最好的一首钢琴奏鸣曲。它是一首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作品。这首奏鸣曲所表现的悲剧性之深刻,矛盾冲突之激烈,斗争精神之顽强,是贝多芬和他前人的同类体裁的作品中非常罕见的。因此它成为历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列宁曾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更好的东西了,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真是绝妙而非凡的音乐。我常常用自豪的,也许是幼稚的心去想,人能够创造出什么样的奇迹啊!”
《热情》奏鸣曲创作于1804年至1806年,反映了贝多芬对所处时代的感触和认识。在此之前,贝多芬对拿破仑十分崇拜,把他看成是共和主义思想的实践者,资产阶级革命的象征。可是,在拿破仑夺取政权之后,他竟放弃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当起皇帝来,这激起贝多芬极大的愤怒。他除了把原来打算献给他的第三交响曲《英雄》总谱的扉页撕掉扔在地上,斥责拿破仑是凡夫俗子,要变成高居于所有人之上的暴君之外,同年,开始酝酿创作这首钢琴奏鸣曲,以表达郁积在心中的对变革的热情。原曲并无标题,“热情”的名字是汉堡出版商克朗茨所起,由于它确切地反映出了该曲的本质,因此沿用至今。评论家们把该曲比作“火山的爆发”、“火山般的奏鸣曲”、“花岗石河床中的火流”,总之,离不开火一样的热情。贝多芬的学生曾问他这首乐曲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贝多芬的回答是:“你去读一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吧!”
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f小调,12/8拍,用奏鸣曲式写成,是英雄和热情形象的展现。
整个乐章表现了作者的思绪起伏和内在的意志,并对社会提出质疑,希望得到解决。主部主题带有受压抑的气氛,但是就在这种压抑的情绪中却饱含着刚直的不妥协的力量。这时,低音出现了一个类似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中命运敲门的乐音,它代表黑暗势力咄咄逼人的气势。于是,一场为自由和生存的抗争开始了。副部主题是bA大调,有如歌的旋律,在音调和节奏上与第一主题有密切的联系,表现对光明前景的向往。在进一步的展开中,不可遏制的热情和尖锐剧烈的斗争象汹涌澎湃的怒涛一样掀起了壮阔的波澜。当主部主题再现时,“命运”动机变成了一片隆隆声,更显斗争的焦灼。再现部是一股热情的巨流。再接再厉的斗争一直贯穿到尾声。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bD大调,2/4拍,以变奏曲式写成。
它的主题稳重而低沉,带有沉思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深刻的思考。与第一乐章的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灵魂并没有被痛苦压垮,仍保有圣洁的美感,陶醉在憧憬和理想境界中。赞歌式淳朴的主题后面,跟着主题的三个变奏,节奏逐渐活跃,描写从沉思中活跃起来的心灵,克服了痛苦、不安和失望,意志坚强起来;最后,沉思主题再现,心灵已经做好了准备,因为战斗就在眼前了。
第三乐章,不过分的快板,f小调,2/4拍,奏鸣曲式。
前几个乐章里的疑问和思考没有了,积聚的力量爆发了出来,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体现。斗争的规模更趋宏大,并具有百折不回的气势。一开始的引子就响起了雄壮有力的军号声,它引出疾风暴雨般,气势奔腾的主部主题,犹如炽烈的斗争激情,一泻千里,势不可挡。随后的副部主题充满着一股内在的力量,表现出在艰苦困难的环境里,百折不挠的勇气。在展开部中,乐曲把上面两个主题的曲意进行了发挥,进一步表现出对自由进步的激情和内心的振奋。这时候,出现一段新的曲调,它是f小调,2/4拍,极板,它和主部主题交相辉映。最后,沸腾的音流汇合成一支英勇辉煌的进行曲,速度不断加快,气势宏伟磅礴,胜利即将到来,欢欣鼓舞的音调激励着人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