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劲松:初试一个是朗诵,考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擅长的题材、作品,比如说诗歌、散文、小说、评书,总之是能够表现自己表演特长的。再一个就是集体小品,集体小品是一个命题小品,考官出一个题目,大约5、6个人来一组做这个集体小品,然后根据考生在考场中的表现来进行评分。复试的时候就是多了几项,简单细分为“声、台、形、表”,“声”就是声乐,就是要有一首歌曲,题材不限,但是也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台”就是朗诵,就是台词,跟初试是一样的。“形”就是形体,包括舞蹈、武术、体操、哑剧、技巧、杂技,总之,是各种能够展现自己肢体的特长、肢体的协调性这样的训练组合都可以。“表”就是表演,还是集体小品,可能在复试的时候集体小品难度会更大一些。三试是综合会试,把声台形表这些所有表演的单项都汇总到一起。也就是说很多都是即兴的,没有让你准备,主要考考生自己真实的能力和水平。三试考的时间比较长,而且考题也比较复杂,应该说是很多考题是防不胜防的,很多都是需要考生即兴去表达的,所以说综合会试就是把所有表演都综合到一起。还有一项就是才能展示,就是你的特长,你的获奖的一些作品都可以向考官来展示,这样有利于自己分值的增加。
2、表演学院在2016年招收了一届相声喜剧班的学生,这个班具体的培养方案与表演专业方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王劲松:去年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招收了第一届相声喜剧表演班,这个班的宗旨是为了挖掘相声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目前来看,教学成果还是很理想的,学生们在表演基础上要学习相声专业的一些课程。它和普通表演本科专业有什么区别呢?他们不仅要完成表演本科四年的全部的表演的专业课程,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学习相声专业课程,他们学的要比普通的表演专业多了几门课。关于相声专业这些方面,主要还是在相声赏析和相声的表演史这方面的研究。冯巩老师制订了一套由浅入深的比较完备的培养计划,目前实施的状况很好。我们2017年没有招收相声喜剧这个专业,这很正常,这是因为学校的教师和硬件资源调配的问题,刚好由于前两年连续招收了有9个本科班,现在作为教室只能提供一个本科班的容量,师资也刚好是有一套的配备,所以今年只能招收一个普通的表演本科班。我想可能在明年第一届相声喜剧班汇报演出时一定会让社会各界非常惊讶或是让这些专家和相声界的老前辈感觉非常满意,我对此充满了信心。
3、现在表演学院的考试方式都实行了量化标准,跟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的考试方式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对于那些没有音乐、舞蹈特长的考生来说,是否还有机会考上表演学院?
王劲松:表演专业的考试不断量化是体现了一种公平公正的手段。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考虑到考生原本的自然的条件和素质,考试的时候考官未必追求表演完美的这样一种效果,但是却通过各种考题来发掘这个考生一些独特比如个性的或者是内部的这样一种激情、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所以说,有些考题不一定有诸如理工类大学所谓的那种量化答案,但是一定会让考生们觉得把自己的特长全给发挥出来了。所以我们也一直在往这方面努力,如何能让考生能够在短的时间里能尽快展现出他们的风采、他们的个性,我也希望广大考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最特长的、个性当中最有魅力的、最闪光的东西能够展现在考官面前,所以我说虽然量化但是一定会给考生展现个性的机会。
有一些同学没有从小的时候受过艺术训练,他可能是一张白纸,但是这张白纸他一定要表现出他卓越的素质。有些考题考的都是一些本能的、人的自然的、本能的、生理的各种反应。这部分考生在某些表现力上是有弱势的,应该在考试的时候迅速地调整自己,能够让自己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把心态放正,抓住一切条件和时机展现自己没有经过训练的,自己原本的这样一种表演的天赋,这很重要。但是往往一些没有经验的考生确实是有的时候在竞争当中不是很突出,因为没有表演经验,他们有的时候错过了战机,有的时候由于不懂表演考试当中的一些规律和出题要点,有的时候充满了紧张和盲目,使他们很多有杂念,动作紧张、僵硬,就使他们变得毫无光彩,这是考生常见的现象。所以说,艺术开发比较早的这些孩子往往表演经验比较丰富,有的时候在竞争当中确实占优势,但是每年都有很多没有受过训练的黑马冲出来,这需要很强的天赋条件和好的心理素质。
4、从最近几年表演学院的本科招生人数看,2015年是75人,2016年共80人,今年只有30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数据变化?如果每年只招收30人能否满足当前电影行业对表演人才的需求?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王劲松:前几年招生的人数比较多,可以说在我们应该说前两年都连续招了3个本科班,每年都有三个,相当于6个本科班,今年招收了一个本科班,原因很简单,就是表演教学要符合它的科学规律,我们要有一个严格的师生比,就是多少个老师有多少个学生,这样老师才有精力能把学生带的更好。今年为什么招一个呢?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目前教室配备刚好应该有一个班的空档,刚好有一个空间能够提供这个本科班的正常教学,同时又有一套教师的团队正好可以满足于这一个班的教学,如果再多招一个班的话,质量可能就会有问题,起码我们的表演楼就无法容纳这些学生。所以说,我觉得招一个班也是一个很正常的情况。
如果说我们招一个班会不会影响表演人才的需求,我觉得不会。据我们了解,我们现在全国有表演专业的大学培养表演人才的院校有400多所,还不断在增加,我们北京电影学院只是其中一所,我们只不过是年头比较长,我们的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同时,我们几乎每年都将有一百多个表演的毕业生走向社会,那么在全国的范围内来讲,表演人才不会因为我们招30人受到影响,不会。
目前来看,毕业的同学就业的状况还好,因为我们国家的电影、电视行业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很多人才,但是竞争也非常激烈,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有的时候毕业以后也面临着一些就业的压力,如果能培养更多的影视表演人才,同时有更好的这种竞争的条件和迎接挑战的心理素质,这是我们非常感兴趣的事情。不能光从数量上来评判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更重要在于它的培养的质量,为了保证质量,一定要控制招生的人数来完成既定的本科教学的计划,我觉得这是最关键的。
5、演员其实是一个比较被动的职业,表演学院在教学上是怎样来调整,尽量使得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变被动为主动的?
王劲松:就表演而言,这个专业比较被动,它等待着导演挑选,等待着好的作品给他创造着好的机会,可不是每个演员都很幸运的。所以说我有的时候说,戏好不如命好,我们真的需要很高的幸运值,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创作更能够发挥我们特长的作品。我们面对这样的问题和压力,要求学生一专多能,进了表演专业以后就要学一些相关的比如导演、摄影这些基本的一些常识。比如说我们在大三的时候有大师课,就请各系的电影大师来讲课,从讲座开始了解这些相关的行业,同时我们的DV课有让我们表演专业的学生来担任从导演、美术、化妆包括制片、剧务这样的一些台前幕后的工作。
目前来看,我们的培养的效果很好,我去年参加了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的拍摄,张艺谋导演见到我的时候第一句话就说“看看都是你的学生”,我看到了场记是我们表演系的学生,统筹也是我们表演系的学生,副导演是我们表演系的学生。他们做的非常好,非常的到位,非常的敬业。他们说我们通过做幕后的工作了解了电影制作的规律,更知道怎么样表演服务于镜头的拍摄,服务于导演的画面构成。所以说,一个了解电影制作规律的、了解台前幕后的这样的演员,是中国电影未来最有力的也是最有发展前途的演员。我希望所有学表演专业的同学能够更多的学习电影制作和传媒的相关行业,我觉得姜文他是学表演的,但是他有特别精彩的表演,也是我非常欣赏的导演,我总感觉艺术是相通的,我们表演的专业的同学应该发挥他的特长,多做服务性的工作,多做周边的交叉行业的工作,才有利于他未来得发展和进步,更有利于他的就业。
6、对考生的建议
王劲松:在高峰年有上万人来参加表演考试,这几年下来一般都在4千、5千、6千这样的基数来参加表演专业考试。我们发现不管多大的基数,其实每一年真正有表演实力的人大约在1千人左右,就全国各地。还有一些同学是复考的,因为毕竟表演专业招生人数有限,很多考生把考电影学院当作一生的一种追求和理想,他们可能还会考。如果说,刨去这1千有备而来的这些考生,绝大多数的是没有准备的或者说想碰碰运气,想考验一下自己来尝试一下表演的这个考试的感受。我见到过很多这样的考生,他们不一定是想考到表演学院,但是他们在竞争当中感受自己的能力,体会一种自信,使自己能够变得更勇敢和坚强,学会一种能够在大众,在竞争压力面前非常好的展现自己的一种心理素质。
有备而来才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机会永远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盲目的或者说是没有准备好的这些考生,你们应该冷静或者说是认真想想。从事电影这个行业,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心理素质,就是一个很完备的人格条件,如果说你从事其他的行业很吃力、很艰难,只是觉得考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文化分低或者说是觉得好考,还有一些考生觉得表演专业可能在课堂上天天看小品,天天看大戏,觉得这种学习的方式很快乐,那就恰恰想错了,我用我25年的表演经验来回答这个问题就是“表演这个行业如果想做好,是非常非常的艰辛,非常非常的痛苦”,有一个诗人有一首诗说“世上有千种万种工作,但一旦你要喜欢艺术也许让你终生捱饿”,我觉得捱饿并不重要,重要在于我们面对着激烈的竞争,又觉得自己的理想遥遥无期的时候,是否能够坚持能走完这一生艰难的路程?而这种艰难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尤其是面对名利的考验,我们如何能够淡定、从容,能够始终坚持,这是需要我们极高的人格素质和人格修养才能实现的,所以说我觉得不是一个游戏,而是特别特别艰辛的一次付出,而这次付出可能使你一生都在不断的付出,那你回首往事的时候觉得值得吗?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