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怀瑟》是一部根据德国传说写成的三幕歌剧,和《罗恩格林》一样,此剧是瓦格纳所有歌剧中最广受世人喜爱的作品。
《唐怀瑟》国际性首演情况是:
1856年1月7曰在柏林,1861年3月 13曰在巴黎歌剧院,1876年5月6曰在伦敦,1859年在美国纽约的德国剧院,1884年在大都会歌剧院上演。
1861年在巴黎上演之时。为了顺应当时巴黎人的趣味,第一幕开头的维纳斯堡场面追加了芭蕾舞的场面。另外,原来很短的酒神音乐,在巴黎剧院经理罗怀耶的要求下扩大为芭蕾音乐。瓦格纳起初并不满意这种作法,但后来还是“非常愉快地”作了曲。
此后,此剧演出的版本有两种,一种是较早的德累斯顿首演版,另一种是相加入芭蕾舞的巴黎版,其中德累斯顿版具备较统一的样式,忠于瓦格纳的乐剧理想。但较受一般人欢迎的则是巴黎版,其音乐也比较优美,因此后者的上演次数较多,甚至在拜鲁特的庆典音乐节上,也取用巴黎版演出。
本剧的特色是:
(1)脱离意大利歌剧的范式,显露了瓦格纳迈向乐剧之道的端倪,并且巧妙地使用移行技术,如剧中唐怀瑟在歌唱比赛时,唱出歌颂爱欲之歌后,从众人的斥责,转入伊利莎白哀切地袒护的场面,表现出非常巧妙的变化。
(2)剧中人物均赋与鲜明的个性,如剧中的唐怀瑟、伊丽莎白、维纳斯、沃夫伦和郡主等,均有明晰的性格,有效地达成故事的推动力。
(3)有卓越的戏剧性结构,在舞台构成方面,如维纳斯堡至华特堡的对照,以及华特堡的春与秋、晨与晚的对比等,均极精彩。
(4)扩张管弦乐的性能。诸如使用某一乐器,或乐器群以表现登场人物或剧情之动机的手法,极为成功和大胆。如第3幕中,表达伊丽莎白的失望与苦恼时,使用单簧管和低音管;她的灵魂远离尘世羁绊时,使用长笛和双簧管;朝圣者合唱用长号;以及沃夫伦用大提琴来代表等。
《唐怀瑟》之所以能广受世人喜爱,另一个原因是剧中充满了易于了解的优美歌曲。
编号样式获得正面效果。受人喜爱的名曲有《晚星之歌》、《入场大进行曲》、《歌唱殿堂咏叹调》、歌唱擂台曲《环顾这高贵的集会》和《牧童之歌》等。有趣的是,以上这些名曲和重要的主导动机大都无关,而和戏剧内容关联密切的终幕大曲《罗马故事》,反而不受一般听众的青睐。在管弦乐技巧上,整部作品都比前部作品《漂泊的荷兰人》更进步。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13世纪初叶的杜林加,唐怀瑟离开爱情女神维纳斯的虚幻世界,回到现实世界的华特堡山谷,与圣洁的伊莉莎白重逢。两个世界的冲突在以爱情本质为主题的歌唱竞赛中达到高潮,唐怀瑟因为讴歌肉体的享乐与维纳斯,而不容于他所属的团体。是伊莉莎让他领悟自己的罪过,并前往罗马朝圣。教皇拒绝他的悔过,但上帝本身却愿意宽恕:意味着绝不改变的光滑木杖突然再次发芽,象征唐怀瑟的获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