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词歌是一种宛如歌曲的抒情钢琴小曲。其中包含一个歌曲性质的旋律和相应的伴奏部分。无词歌和夜曲的性质比较接近。菲尔德所作的夜曲,有一首就曾经称为无词歌。无词歌的名称,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所创用的。无词歌没有歌词,但门德尔松认为他所作的无词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比歌词还要明确。他曾在一封信里说:“如果你问我:当我写作无词歌时有什么想法,我说:‘就象无词歌所表现的那样’,虽然写作某几首无词歌时,在我心中有明确的词句,但我还是不想把它告诉任何人,因为文字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并不是相同的,只有无词歌本身可以对于每个人说出同样的话,唤起同样的感觉。”门德尔松常常把他的无词歌寄给家人,来代替文字表明他的思想感情状况。有一次,他把降b小调无词歌的初稿,寄给姐姐方尼说:“当我收到你的一半怀念、一半愉快的来信时。我的心情是这样的。”降b小调无词歌通过奔放的旋律和活跃的节奏。表现出一种兴奋、激动的情绪。音乐包含两个不同的段落。按“一、二、一、二一”的次序交替着,最后一段从小调转入大调,表现出得到安慰的明朗的心情。
门德尔松一共写过四十九首无词歌,有人给这些无词歌一一加上了标题,如“猎歌”、“春风”、“纺车”、“丧葬进行曲”、“春之歌”等等。采用这些标题虽然大多不是门德尔松本人的意思,但对演奏者和听众理解音乐形象是有帮助的。例如A大调无词歌被称为“春之歌”,旋律优美生动,明朗欢快,伴奏部分的分散和弦清澈如水,仿佛是竖琴的音响,听起来的确使人感到充满了春的气息。这个曲子除了用钢琴演奏外,还常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和合奏曲,是一首雅俗共赏的好抒情小曲。
无词歌是浪漫派音乐创作中的重要体裁,近代作曲家如俄国的柴可夫斯基、法国的圣桑、福列等都曾写过优美动听的无词歌,获得广泛的流传。柴可夫斯基的F大调无词歌,就常常被改编成各种乐器演奏的曲子。音乐在娴雅妩媚、婉转流丽之中,流露出忧郁伤感的愁思;在明净的大调式的和声中,溶合着小调式所特有的旋律进行,渲染出一种悲凉的色彩,这是柴可夫斯基许多作品中共有的创作特征,反映了柴可夫斯基所处时代的令人窒息的压抑气氛。尽管如此,它的亲切动人的音调,在今天听来,仍是富于感染力的。F大调无词歌原来是钢琴独奏曲,曾由奥地利小提琴家克赖斯勒改编为用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