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历史 南北朝文人乐府
南北朝时期,文人用乐府体写诗之风仍然不衰。但内容多系花前月下、男女情恋和宫廷生活方面的,具有文学价值的佳作极少。此时期,诗坛上发生了重大变化,那就是山水诗的兴起和玄言诗的消失,使诗歌从枯淡无味的玄理中解放出来,而把自然景物吸收到诗歌中去,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在艺术上也有所提高,描写手法更细致了,语言的选择和词藻的运用也更为讲究了。诗坛上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南朝诗人谢灵运、颜延之、谢眺、沈约、江淹、柳恽等,在诗歌创作上都颇有影响,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但在乐府体诗创作上成就显着的只鲍照一人。
鲍照的乐府诗,继承与发扬了汉乐府的优良传统,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表现出慷慨不平的思想感情。虽词藻华丽,却不乏劲健的骨力,和当时诗人们的柔弱作风有明显的不同。他的代表作是《拟行路难》18首,虽非作为一时,也非专咏一事,但同样是表现诗人勃郁不平的情绪,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现实的强烈不满。如第二首: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斫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帏里明烛前。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这首诗写一位被遗弃的美人,孤浊地注视着一尊金质香炉。往事就像缕缕清烟,不断地浮现在她的眼前……这香炉是她的丈夫当初娶她时,请京师洛阳的名工巧匠铸成的,它的质料极贵,工艺极精,形制是有名的博山炉,因为它像海中的仙山博山。上面还特地雕刻了一对恩爱幸福的仙人——肖史、弄玉双双携手跨凤升天的图像,以示他与妻子永远相爱不离不弃。在新婚后天朗气清的夜晚,丈夫与她杯酌频频,轻吟曼唱,而这金香炉则被安放在屋子正中的桌案上。在明亮的灿光照耀下,金炉的外面闪烁着龙鳞般美丽的光彩,里面散发出麝香般沁人肺腑的芬芳。真个是香烟袅袅,金光闪闪,如梦如幻,香炉显得越发可爱,人儿越发觉得幸福。可是曾几何时丈夫就变了心,竟然将她“打入冷宫”,另趋新欢,她只得与被闲置的香炉为伴,一次又一次地发出悲哀的叹息。
这是一首古代所谓闺怨诗或弃妇诗。诗人选择这样的主题,是在于揭露上层统治阶级黑暗、腐朽的面目和本质。封建社会对婚姻爱情的态度,实际上就是对待妇女的态度。诗中对封建社会被遗弃的妇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并反映了社会的真实。
这首诗在艺术上是很有特色的。它构思奇巧,想象丰富,描写夸张,富有浪漫主义气息。诗人继承并发展了《诗经》、《楚辞》以及汉代以来乐府民歌的比兴寄托的传统手法,通过女主人公“睹物生情”来反映生活,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诗中采用了“以小见大”、”以物代人”、“避实就虚”等手法,极写香炉的精工制作,异常美观,充分体现了男主人公对香炉的珍爱。
写香炉即写人,写男女主人公当初令人陶醉的爱情生活。因此,当这爱情被男方无情地背叛,女人的悲哀之情就不难想象了。诗中使用的语言瑰丽而又通俗,读来朗朗上口。
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是: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此诗是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心情的。魏晋以来,由于隐逸风尚的流行,不少诗人都喜欢在诗中描写高蹈辞世的情趣,笔调淡远。像鲍照这样,以愤愤然的心情写闲居生活的,委实不多。
诗的开头用“拔剑”、“击柱”、“长叹息”三个连贯一气的动作,活画出一个备受抑制的激愤者的形象,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不平之气。接着自问,大丈夫在世,难道能唯唯诺诺、窝窝囊囊地了此一生吗?“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享受家庭生活之乐看起来是好事,但对作者来说却是出于无可奈何。诗的结尾道出了诗人不论勉力从仕,还是赋闲家居,满腹牢骚和愤慨都是无法排解的心境。
鲍照的这首诗,不以文辞取胜,而以真情动人。它的语言极为质朴,毫无雕琢,读起来淳朴感人,以至于情感与语言的距离消失了,二者达到了高度的和谐。我们仿佛不是在读诗,而是直接倾听诗人发自肺腑的心声,真切地体会到他的悲愤愁苦。
这首诗的情绪起伏跌宕,富于变化,时而压抑,时而奔放。
时而悠闲,时而悲枪,细致完整地表现了诗人曲折委婉的内心活动。尽管诗人发泄了满腔的牢骚苦闷,对自身的不幸也曾有过无可奈何的长叹,但全诗的格调,悲哀而下颓唐,失望而不消沉,沉郁中有着洒脱,悠闲中透露出不平,自有一种雄逸豪放的风格,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不甘屈辱、自尊而孤傲的精神状态。
鲍照的《拟行路难》,不仅表现在对当时士族门阀的压迫的不满,也表现在对受种种痛苦的人民的同情上。如《君不见少年从军去》,写少壮从军、白首不得还的征夫思乡之苦;《中庭五株桃》,写夫妇之别,思妇寡居的悲叹;《璇闺五樨上椒阁》,写小家女子不愿被豪富之家所牢宠,思念旧日爱人,向往爱情自由的坚强意志,等等。
在南朝诗坛上争奇斗艳的时候,北朝诗坛却非常沉寂,直到北魏统一了北方,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才突破了那沉寂的局面,出现了“河北三才子”温子升,邢邵、魏收一类诗人。后来南方的厦信、王褒因使魏被留,才给北方诗坛带来了一些生气。在北朝的诗人中,庾信的诗最为优秀,有其苍凉、刚健的独特风格,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也非常广泛、深刻。他在乐府诗创作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燕歌行》是一篇代表作。
诗的起首,以苍莽凄沧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荒凉的边塞图。
平原千里,惟见蓬草飞旋,寒雁南飞,桑叶纷落。此时正秋风萧瑟,是最容易触发人们感伤怀远的季节。自然环境如此恶劣,面前线战事更令人担心。接着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一步步透露出思妇由思念到忧愁的心情,托出“良人从役”、“妇人怨旷”的主题。良人远戍边地瞩国,离居久之,音信隔绝,怎不叫人怀念!思妇在辗转忧思中忽发奇想:如果能有鲁仲连的一枝箭,为我射到边塞去,把亲人叫回来该多好啊!相传战国时,燕占齐国聊城,齐将田单攻聊城岁余不下,鲁仲连乃修书系箭上射入城中,燕将自杀,城拔。庾信活用了这个故事,写出思妇一片痴情幻想。但这终究是不能实现的,主人公只好从在事的回忆中寻找慰藉。边城紧急,只好送亲人出征,在那“寒风萧萧”的水边分别,谁知壮士一去兮至今未还!思妇空床独守。
梳妆台上镂刻精致的盘龙镜,是丈夫叙心致诚的信物,如今依然明可鉴形,睹物思人,怎不悲从中来!良辰苦短,青春易逝,怎么办呢?还是暂且忘却心中的忧愁,放眼看看这美丽的春光吧!诗的结尾,以飘逸之笔写怨旷之情,三月的洛阳,百丈游丝映空耀眼,黄河千层坚冰破碎消融;桃花妖艳,美如白毛红点的骏马;榆荚初绽,巧似汉代玲珑别致的英钱。大好春光岂能白白辜负?不如干一杯吧,沉醉在葡萄美酒之中。或者、闲愁无解时就去炼丹修道学神仙,求得长生不老。
庾信的这首《燕欧行》,将这一乐府诗体发展到28句,使七言古诗在体制上发展为直于叙述的长篇,成为一任诗笔纵横开合的广阔天地。在内容和格调上也远远超过其前辈和同代诸公。此诗不仅写得富有气概,而且传出神情,不仅挥洒自如,而又十分蕴藉,于情致委折中见出神情。诗人笔下的思妇形象丰满而有层次:闻说边塞云昏蓬飞、情景荒凉时的怏怏忧郁,目击寒雁南归、桑叶纷落时的盼归情致,得知战地无箭无水的如焚焦虑,长久离居、书信断绝的窃窃私语,祈祷早日结束战争的强烈呼吁,对边将难自为守的疑惑不解,对烽火延入内地的惊讶恐惧,独守空房的无聊,春景撩起的情思,青春空逝的哀叹,醉酒学仙的劝慰,逶迤写来,淋漓尽致,思妇的心态丰富细腻生动,真切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