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线谱的形成历史得知:线谱最初起源于 11 世纪意大利宗教歌曲的四线谱,当时, 音乐中还只限于 B 音可以降低,降 B 用“”表示,原位B用 “”表示,其它音都不可升降。 这说明线谱最初是用于声乐的,并且还是便于视唱的。谱中只有一个变化音,视唱起来并不 会有多大困难。 后来随着俗乐、 器乐和多声音乐的采用、 乐器构造的逐步完善和音乐的发展、 半音运用的增多、转调普遍出现,原来的记谱法因不能适应新的音乐形势的需要,人们只好 在四线谱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了许多“零部件”以及功能,其中包括线和间的增多、 “变音记 号”的增多以及和弦、声部的增多等,直到五线谱的形成。由此可见:后来线谱的“发展” 趋势,都是为了器乐和多声音乐的需要而“发展”的。尽管这样,五线谱成型后由于其本身 的缺陷,还是给器乐的使用增加了不少麻烦和困难(见《五线谱存在的问题》一文) 。
可想而知:线谱的“发展”主要为了器乐的需要、形成的五线谱还存在那么多问题,与 器乐的实际需 要还有那么大距离,那么,对于和器乐有着很大差别(见下节)的声乐来说, 问题多多、不适合视唱, 就不足为奇了。不然,怎么会有人后来又发明一种专门用于声乐的 简谱呢?
有人可能有些疑惑了:乐谱就应该是能唱能奏的,怎么会不适合视唱呢?
其实,乐谱并非是都适合唱奏的:吉他六线谱就是只能奏而不能唱的,它记录的是演奏 方法的谱子,也叫“手法谱”;五线谱主要是为西洋器乐“服务”的,它记录的是“固定音 高” ,虽然能唱但不适合视唱;最适合视唱的是简谱,简谱记录的是“相对音高”,人声最适 合唱“相对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