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赏析
《田园交响曲》创作背景
《田园交响曲》展现了贝多芬细腻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挚爱。整部乐曲共五个乐章,所展现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和人对生活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感触。
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作于1807-1808年。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中大多数表现的是斗争中的悲剧性和英雄精神,而《田园交响曲》中贝多芬采用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贝多芬于1792年从波恩来到维也纳,在这里生活了35年,直到1872年去世。他的一生中重要的作品几乎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贝多芬在维也纳多次搬家,但生活最久且最有感情的还是海利根斯塔特村。在这里贝多芬度过了他最痛苦的时期,也度过了最快乐的时期。在值得纪念的贝多芬生活遗迹中,有一处“贝多芬小路”尤为出名。这条小道之所以着名,并不仅仅是因为贝多芬经常在这散步,而是这里激发了他写第六交响曲的念头并且为第六交响曲附加了丰富的个人情感。“贝多芬小路”位于维也纳郊外的海利根斯塔特,这个地名对于贝多芬来说非同寻常,1802年他住在这里时写下了“海利根遗嘱”,当时他几乎要自杀。1808年贝多芬再次在这里赁屋隐居,并且写下了他的第六交响曲。此时的贝多芬已经双耳失聪,这部作品展示了贝多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依恋,是一部有关回忆的作品。作品里充分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并且把一个初到美丽乡间被美丽景色以及淳朴的乡情所带来的感受融入到了这部交响曲中。这部作品中主要是对乡村生活的回忆,但作品中写情多于写景。就像罗兰所说:“贝多芬一切都听不见,就只能在精神上创造一个已经消失了的世界,要听见它们的唯一方式,就是使它们在他内心深处演唱。”因此,第六交响曲中描写的乡间生活是贝多芬内心中的乡间生活。
贝多芬喜欢大自然,也常到维也纳附近的深林里、绿茵旁、大树下,细心观察大自然的奥秘,思考万物的生命本质。贝多芬住在海利根斯塔特村时,常聆听乡间乐师的演奏,受奥地利人民生活的音乐的影响很大。他的这种对大自然和乡间生活的喜爱,使贝多芬用用独特的手法—音乐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乡间图画”。“田园”交响曲中没有用确定的音乐主题来描绘英雄的形象,而采用了以大自然为主题,但整部交响曲还是充满着英雄有利的呼吸,并体现出英雄以哲学的观点理解 和大自然对人的思想感情所起的影响。第六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所谓标题音乐是指音乐具有故事性、情节性,表现文学概念或绘画场面。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被认为是标题音乐的典范。贝多芬对这部交响乐加的标题是“田园生活的回忆”,他在总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它是感情的表达多于音乐的描写。贝多芬强调这部交响曲所表现的主要是人的精神世界和人对生活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感受。全曲共分五个乐章,每个乐章各有一个小标题,从第三道第五乐章不间断连贯演奏。
《田园交响曲》赏析
第一乐章,初到乡间时的愉快感受
音乐的开头以双簧管呈现出欢快明亮的第一主题,跟随着第一主题的音乐走进了一个作者描写的美丽的生机勃勃的村庄,阳光洒在麦芽上,鸟儿也在树梢上歌唱,仿佛在欢庆作者的到来。如此欢快的音乐不仅是在描写那美丽的乡村景色,也表现了贝多芬投身到一片生机的大自然后的喜悦之情,没有包袱,也没有来之世俗的烦恼。紧接着大管相较低沉的声音表现了音乐的第二主题,音乐婉约唯美,不断的回荡在耳边。大管的声音和牧笛有点相像,仿佛勾画了一副牧羊人在放羊,并与田间劳作的人们相互应答的场景,是如此的令人陶醉。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不断的交替出现,本乐章中没有太多的变化曲式,就如同一曲朴实的村歌。一二主题的反复出现,似在描述乡间那种安静而又充满美感的乡情,又像是倾述了贝多芬在对大自然的热恋之情。整章音乐起伏不大,仿佛是作者随同着音乐自然地流动,表达了人们在与大自然相处时的安逸以及得到精神上的安宁。
第二乐章,溪边美景
第一小提琴以其明亮清澈的声音把第一主题烘托的如此的欢快,伴随着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的伴奏下,贝多芬漫步在田间的小溪旁。伴奏泠泠的声音如同那小溪潺潺的流水声,而第一主题则表现了此时贝多芬的心境。跟随着音乐,一副美景慢慢的展开了。小溪舒缓而平静的流淌着,岸边的柳絮垂下它万条的绿丝,树上的鸟儿也在放声歌唱。偶尔的微风吹过,小溪荡起涟漪,扭动了水面上的白云树影,柳絮轻轻地摇摆着身姿。就象一位羞涩的少女,回过眸来对你微笑,然后又悠悠地流向了远方。远处的白云似也被这美景打动了不肯远去。木管的声音不断的出现,不断的重现着第一乐章里描绘的场景,令人回味无穷。贝多芬站在岸边欣赏着这一切,按理说他的心情应该是非常的愉悦,虽然他的失聪以及拿破仑称帝给他带来的绝望,但这一切仿佛与大自然相比起来是如此的渺小。我想那些世俗的烦恼已无法牵绊住贝多芬的心,因为大自然已在贝多芬内心烙下了深深地印记。
第三乐章,乡村欢乐地集会
这个乐章的主题是由单个乐器轮番演奏引出的,刚开始只是小声的重复,描绘的是在这个集会的日子的早晨早来的几个人在窃窃私语,有铃音般少女的声音、浑厚有力的男低声,似在诉说秋收后的喜悦。紧接着音乐不断加强,节奏不断的加快,不断的有人加入到这个集会当中。当音乐进行至高潮时,来自四面八方的村民跟着音乐跳起欢快的舞蹈。此段中加入了许多乡间民乐的旋律,描写了乡间村民集会的热闹景象,显得朴实且又贴切主题。此时清晰的大主题下还夹杂着小声的来之民乐的演奏,民乐简陋而且有时还会掉音,贝多芬把两者放在一起绝没有要嘲笑民乐,只是想凸显出村民的可爱之处。当欢快的场面达到高潮时,突然音乐转变了,远处响起令人不安的笛声预示着将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欢乐地集会戛然而止。
第四乐章,暴风雨来临
远处的雷声一阵高过一阵。天空,越来越黑;乌云,越压越低;逼迫着集会的人们只能四处散去。紧接着一声巨响,狂风呼啸,裹挟着雷电排山倒海般袭来。整个乐队都在飞速的旋转,大提琴发出沉重的声音,像只猛兽在怒号;短笛凄厉的尖啸,象征着狂风的呼哨;定音鼓的阵阵响声,给人以震撼的感觉,像是大地在震颤。暴风猛烈地刮着,树木在狂呼怒啸的暴风挣扎着,狂风压弯了它的身躯,但只要稍有机会大树又会直起自己的身躯。在大风背后,小提琴描绘的“雨滴”也在不停的倾倒下来拍打着大地。
第五乐章,暴风雨之后,牧人歌唱
暴风雨总还是短暂的,就如同我们经常说的“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一样。急促的鼓声过后,音乐突然变慢了,展现了雨后复斜阳,大地恢复平静的场景。此时音乐又重回到之前轻快、欢乐地节奏。清脆的笛声像牧人在田野间歌唱,大自然的一切又回到了正常,鸟儿重回到枝头歌唱,草地发出清新的馨香。这章都在回旋着牧笛的声音。牧歌传达着对大自然的感激心情,而这种喜悦、安宁、欣慰的情绪一直贯穿这个乐章,整部交响乐也是在这样祥和的气氛中结束了。
该乐章回归了主题,揭示着生活的规律,即使生活中会有不如意的事,但终归会过去,和平和快乐才是永恒的主题。其实也是揭示了贝多芬在经历过生活磨难的洗礼后,贝多芬又重找回自己对生活的信念。
综述
该曲不像之前贝多芬的一种作品风格,但其描写的整个过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本曲以欢快的节奏开头,把我们带入一个美妙的地方,当他徜徉在山水之间,但从那欢快的音乐中又隐隐约约透露出一丝的惆怅,他在为自己的失聪,更多的是为拿破仑的称帝而伤心。但贝多芬始终是贝多芬,不管是在任何时刻,是处在欢快的乡村也好,是在最艰苦的日子也好,他都没有停止过对生命的思考。因此,当他在描述溪边美丽景象、欢快的集会情景、暴风雨的倾盆而下都包含了贝多芬自己对的生活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