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校园戏剧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感到一些可以改进改善之处,比如导演普遍较弱,表演较为稚嫩,内涵尚嫌空泛、覆盖面还有待扩大等等。总体来说,在未来,校园戏剧有着无限宽广的发展空间。”非艺术类院校评委会副主任王蕴明说。
期待更成熟的现实题材戏
艺术类院校评委会副主任毛时安一直对校园戏剧的“原始性”赞赏有加:“大学生戏剧与专业戏剧不同,它是自发的,表达青年人思想的。他们在舞台上所表现出来的全情投入以及饱满的精神状态,是专业戏剧院团中很少看到的。”本届戏剧节中,涌现出了一批优演优作,如川剧《死水微澜》里的女主角由评委会全票通过而获得本届优秀演员奖;中央戏剧学院出演的中文版音乐剧 《名扬四海》上演时剧院外排起了长龙。
虽然视质朴为难能可贵的品质,毛时安也相应地提出了艺术要求:“对待艺术类院校的作品毕竟有专业性的要求。现在的青年人敢于直面现实,直面内心的情感世界,是非常优秀的品质,但反映当代大学生生活的现实题材戏剧作品,艺术成熟度相对较弱。在评审中,评委们更期待比较成熟的现实题材作品。学生戏剧,除了需要激情,也需要专业素养。在保持大学生视角独特性的同时,我希望他们能更多地获得专业训练以提高他们的舞台表现力。 ”
校园戏剧社团发展不均衡
这一届的非艺术类院校参演作品让王蕴明很是惊喜:“此次校园戏剧节比我预想的还要好,真实地反映了校园生活和大学生的状态。学生的演出朴实不做作,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真诚是艺术的生命力。《青春起跑线》《我和你在一起》等剧目,都生动地再现了大学生的生活,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困惑和体验,这应该就是校园戏剧的第一任务。 ”
“在这次观摩评比过程中,当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比如各院校戏剧发展的不平衡,水平参差不齐。 ”王蕴明说,“比如在这次比赛中,有些学校的节目单印得相当精美;有的学校却连节目单都拿不出,或者用的是以前的节目单,更换了演员就直接涂涂改改。这也许和院校支持力度的差异有关,有些学校很重视戏剧社团的活动,比如北大剧社、复旦剧社、东吴剧社等,还有些学校的剧社,人员少,资金也相当困难。毕竟,艺术是需要投入的,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 ”
要坚守艺术价值的经典性
一直以来,美育都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关键。“中国文化的未来就在于艺术教育,戏剧能够很好地培养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校园戏剧节的价值导向是健康积极的,我们要培养有韧劲的公民,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包括将来走向社会时,能够坦然面对生活。 ”毛时安说。
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认为,在很多方面校园戏剧都比专业的职业戏剧做得好:“现在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很难看到正常的职业话剧演出,倒是校园戏剧在很多地方都开出了花。而且现在职业戏剧受到票房、得奖等现实因素的影响,远不如校园戏剧那样非功利主义。所以我也衷心地希望,校园戏剧能坚守艺术价值的经典性,不要简单地去应景、娱乐;再有我希望在原创剧中能有更敏锐的表达,希望学生们能无所顾忌,能充满文化敏感和社会责任感,关注周遭的生活,并告诉我们他们眼中的世界,展现他们自己理解的艺术方式。校园戏剧的目的不在于培养专业人才,而是要培养出许许多多非单向度的、‘健康’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