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之中世纪(四)
从1050年始,西欧缓慢地摆脱了以前的落后状态。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基本形成,政治稳定,贸易得到恢复,城市获得发展。寺院、大教堂的学校得到发展,大学产生。拉丁基督教国家的人民已经部分地摆脱裹在身上的忏悔和渡生来世的寒冬的长袍,而转向关心现世的世界。12、13世纪西欧形成了与中世纪初期不同的新的文明时期。
罗马式的建筑是中世纪早期寺院建筑的主要风格。穹形的拱顶、结实的墙壁、巨大的支柱、窄小的窗户、阴暗的内部,和大量的水平线条。这种建筑孕含着强烈的宗教精神,而不是为了感官享受。12世纪后期和13世纪,哥特式的建筑取代前者。哥特式大教堂,不像寺院位于渺无人迹的悬崖峭壁,而处于城镇中人们的生活中心,与学校、图书馆并立。哥特式建筑带有市民化倾向。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式样,它广泛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拱壁、修长的立柱和簇柱,以及彩色玻璃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的神秘的幻觉。它是天主教的观念与城市物质文化的结晶。
与哥特式的建筑以及绘画中透视科学几乎同时出现的,是在听觉上有立体空间感的音乐风格——复调音乐。
西方最早的有记载的复调音乐出现于9世纪末,称为大成加农(Organum),它是在格里高利圣咏下方一音对一音地加上一个平行四或五度的声部。12世纪又出现的一种华丽的大成加农(florid organum),圣咏的音符被拖得很长,在每一个圣咏音符的上方可以对许多音符,形成一个花唱的装饰性的歌调。其中被称为固定旋律(tenor)的圣咏旋律已很难辨认,而吸引人的是上方的花唱的歌调。
12世纪后半叶至13世纪,以巴黎为中心的一些大教堂,兴起了一个复调音乐流派——巴黎圣母院乐派(Notre DameSchool)在一个多世纪里影响了西欧音乐的发展。其中两位有记载的着名音乐家是雷翁南(Lé eonin, 1159—1201)和佩罗坦(Perotinus,1170—1236)。这一时期出现的一种有重要意义的复调音乐风格类型是狄斯康特(discantus),花圣咏的上方加一个有反行的曲调,两个声部注意音对音的节奏对应关系。它不仅具有复调创作思维,而且促进节拍记谱的出现。雷翁南创作大量二声部的大成加农,其中华丽大成加农与有清晰节奏记谱狄斯康特的段落交替出现。佩罗坦的大成加农发展至三或四个声部,狄斯康特写法更为成熟。
这一时期另外两种复调音乐形式是孔杜克图斯(conduc- tus)和经文歌(motet)孔杜克图斯为三个声部,是在一个自由创作的旋律上方加两个对位声部,它已是一种完全创作的复调音乐。经文歌原是一种用于天主教祈祷仪式的拉丁语词的复调音乐,低声采用圣咏固定旋律。然而后来演变出的法国经文歌,上两个声部是用风俗性法语歌词,与圣咏的拉丁语宗教歌词风马牛不相及地并置在一起。
12、13世纪欧洲的复调音乐发展虽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它已对欧洲音乐风格发展形成奠定了基础。巴黎圣母院乐派之后的几个世纪中,复调音乐一直得到延续,致使复调思维获得高度发展。复调音乐必须把几条旋律线协调统一在一起,这也导致了节拍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