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十五讲 第六讲门德尔松和肖邦(下)
其实,甜蜜得如同蜂蜜一样的爱情,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是人们的一种幻想,是艺术给人们带来的一个迷梦。如果说这世界上真的存在爱情的话,爱情是和痛苦永远胶粘在一起的,妄想像轻松地剥开一张糖纸一样剥离开痛苦,爱情便也就不复存在。否则,我们无法解释肖邦在和乔治?桑在一起这10年中,为什么会涌现出这么多的作品?其中包括叙事曲3首占总数的三分之二,谐谑曲3首占总数的四分之三,奏鸣曲2首占总数的三分之二,还有大量的夜曲、玛祖卡、波罗乃兹和梦幻曲。这里尽是美妙动听的乐曲,包括肖邦和乔治?桑在西班牙修道院的废墟中,在南国的青天碧海边,在温暖的晨曦暮鼓里,创作出的G小调夜曲、升F大调即兴曲、c小调波罗乃兹......和在诺昂乔治?桑的庄园里创作出的有名的"雨滴"前奏曲、"小狗"圆舞曲。仅从后两首曲子就足以看出他们曾经拥有过多么美好的一段时光!那两首乐曲给我们带来多少遐想,小狗滴溜溜围绕着他们打转的情景,是何等欢欣畅快;细雨初歇,从房檐低落的雨滴和钢琴声和等待心绪的交融,是何等沁人心脾......应该说,肖邦一生最多也是最好的乐曲都创作在这个时期。
1848年的春天,因为生活的拮据,肖邦抱病渡海到英国演出,用光了在伦敦储存的钱付医疗的费用,只好暂住在他的苏格兰女学生史塔林家中,这是他接触的第四位女人。史塔林爱上他,并送给他二万五千法郎做为生活的费用。他回赠给史塔林两首夜曲F小调、降E大调(作品55-1、2)。不知道回赠有没有爱情?我是很怀疑这种说法的,因为我查阅了肖邦的年谱,这两首夜曲并不是作于1848年,而是作于1843年。纵使是赠给史塔林小姐的,这两首夜曲也无法同上述那些乐曲比拟。在肖邦21首夜曲里,它们不是最出色的。或许,肖邦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爱无法挽救他了,或者是爱来得太晚些了?或者是他还沉湎于以往的甜梦、噩梦里再无力跳将出来?......
我无法想像。我也无法猜测肖邦短短的一生,是否真正得到过爱情?他和四个女人的爱情算不算是他所追求的爱情?但是,我能够说,这一切是爱情也好,不是爱情也好,都不能和他的那些美妙动人的乐曲相比。爱情永远在肖邦的音乐中,它比肖邦同时也比我们任何人都要活得更长远。
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肖邦的全部的夜曲、一部分圆舞曲和他的仅有的两部协奏曲。
其中更喜欢的是他的夜曲。无论前期的降B小调,降E大调(作品9-1、2),还是后期的G小调(作品37-1),c小调(作品48-1),都让我百听不厌。前者的单纯明朗的诗意,幽静如同清澈泉水般的思绪,仿佛在月白风清之夜听到夜莺优美如歌的声响;后者的激动犹如潮水翻涌的冥想,哀愁、孤寂宛若落叶萧萧的凝思,让人觉得在春雨绵绵的深夜看到未归巢的燕子飞落在枝头,摇碎树叶上晶莹的雨珠,滚落下一串串清凉而清冽的簌簌琶音。在他的G小调(作品37-1),甚至能听到万籁俱寂之中从深邃而高邈的寺院里传来肃穆、悠扬的圣乐,在天籁之际、在夜色深处,空旷而神秘地回荡,一片冰心在玉壶般,让人沉浸在玉洁冰清、云淡风轻的境界里,整个身心都被滤就得澄静透明。
在肖邦的夜曲里,给人的就是这样的恬静,即使有暂短的不安和骚动,也只是一瞬间的闪现,然后马上又归于星月交辉、夜月交融的柔美之中。他总是将他忧悒的沉思、抑郁的悲哀、踯躅的徘徊、深刻的怀念......一一融化进他柔情而明朗的旋律之中。即使是如火的情感,也被他处理得温柔蕴藉,深藏在他的那独特的一碧万顷的湖水之中。即使是暴风骤雨,也被他二柄小伞统 统收敛起来,滴出一支支雨珠项链的童话。如果说那真是一种境界,便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果说那真是一幅画,便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同为浪漫派的音乐家,肖邦正是以这样一批作品和其他人拉开了明显的距离。肖邦明确反对柏辽兹,他批评柏辽兹音乐中所谓"奔放"是"惑人耳目";肖邦也嫌弃舒伯特,说他的音乐粗杂不堪;肖邦认为韦伯的钢琴曲类似歌剧,均不足取;甚至对于人们最为推崇的贝多芬,他说贝多芬除了升C调奏鸣曲,其他作品"那些模糊不清和不够统一的地方,并不是值得推崇的非凡的独创性,而是由于他违背了永恒的原则"。就连给予过他最大支持的舒曼和李斯特,他也一样毫不留情。他对李斯特炫耀技巧的钢琴演奏公开持批判态度,讥讽李斯特的演奏给听众的感觉是"迎头痛击"。而对舒曼,他更不客气,几乎被他全部否定,甚至说舒曼的名作"狂欢节"简直不是音乐。那样一个柔弱至极的人,竟然敢于对这样多的人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正说明肖邦对自己艺术追求的明确性和坚定性,他的艺术是一棵扎根结实的大树,不是随风飘摇的旗,看市场和官场的风向。
1840年,李斯特从欧洲演出归来,在巴黎举行了一场音乐会,肖邦的一个学生听完回来对肖邦说李斯特如今面临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表现沉着宁静,肖邦对他的学生说:"这样看来,我是对的。最后终于达到纯朴的境界,纯朴发挥了它全部魅力,它是艺术臻于最高境界的标志。"肖邦在他的音乐中一生追求的就是这样宁静纯朴的境界。如果用"优美"这样两个字来代表门德尔松音乐的风格的话,"纯朴"这两个字就是肖邦音乐的风格。他们的老师都是巴赫和莫扎特,在这一点上,他们走到了一起。肖邦音乐里最突出的就是他的独特的歌唱性。这种歌唱性,既来自他对斯拉夫民族民间音乐的敏感而先天的吸收,使得他的旋律非常具有那种真挚如歌的歌唱性;也在于他对钢琴自身的挖掘,使得钢琴在他的手里变得长出能够唱歌一样的歌喉,将他自己心底所有的歌唱都在黑白键盘上迸发出来。如果说,前者是许多民族音乐家都可以具有的特点,后者却是属于肖邦自己独有的魅力。在对钢琴乐器自身潜力挖掘这一点意义上,肖邦和李斯特的贡献盛开出明丽夺目的两朵鲜花:一朵是将钢琴变幻出管弦乐的音响,一朵是将钢琴演绎成歌唱的效果。据说,肖邦的手格外奇特,方才使得他在钢琴上演奏得如此炉火纯青。有人说他的手指细长而灵活,好像没有骨头,而且手宽阔,伸开手能够把钢琴上键盘的三分之一都遮盖了,演奏特有的大和弦和琶音时毫不费力。这样与众不同的手,让我忍不住想起曾经上过纪念邮票上李斯特的大手(肖邦的手也被拍成照片,与李斯特的手细比较,李斯特的手宽厚,如忠厚长寿的长者;而肖邦的手则修长,颇似身材苗条的女性,所以说他是"妇人的肖邦"一点没错)。在所有音乐家和钢琴家中,除了肖邦和李斯特之外,能够拥有这样奇特大手的人,不知还有没有第三者?演奏肖邦音乐的钢琴家,也许倒不需要非要他那样的神奇的大手,但是一定要有他一样的气质和心地。应该说,演绎肖邦最好的是俄罗斯的钢琴家,鲁宾斯坦、拉赫马尼诺夫、巴拉基列夫(俄罗斯的音乐家对肖邦也最为推崇,是巴拉基列夫的建议和努力,才在肖邦的故乡建立起肖邦的纪念碑),前苏联老一辈钢琴家杰出的伊古姆诺夫以及他的学生米尔什坦,都出色地演绎过肖邦,是肖邦的知音。如果听肖邦,能够昕他们录制的肖邦钢琴作品的唱片是最好的选择。
深谙肖邦的俄罗斯的老教授伊古姆诺夫对肖邦曾经有过这样的解释,这是他对他学生教授演奏肖邦作品时的重要教诲:"肖邦厌恶一切不真挚和装腔作势的东西。端庄纯朴、不虚张声势、非常坦率,这就是他的创作个陛最大的特点。"他说演奏肖邦的作品时,一定要"像人的流利的说话一样",切忌"夸张地放慢或加快速度。"他说肖邦"永远反对过快的速度,他厌恶太重的音响,而干枯、无力、单调,也像感情的夸张一样使人难受。"伊古姆诺夫的这些话,可以作为我们听肖邦作品或选择有关肖邦钢琴曲的唱盘时的一盘指南针,用以鉴定什么是好的演奏什么是坏的演奏。
最后,我想谈谈肖邦的一生为什么没有什么大部头的作品出现。肖邦的一生里,没有创作出一部交响乐和歌剧,他的最大部头便是那两首钢琴协奏曲了,这是他同别的音乐家无法相比的。肖邦的一生里,创作出的所有作品,都是钢琴曲,他用他全部的生命致力于他最热爱的钢琴音乐之中,从未心有旁骛,专一而专制,也是别的音乐家同他无法比拟的。
我不知道这在音乐史中是不是绝无仅有的例子?一个音乐家,在他的艺术走向成熟的时候,一般都想尝试一下交响乐和歌剧,就像一个作家在他写了些短篇、中篇小说之后,都想染指长篇小说一样。在一般人们的评价和意识里,辉煌的交响乐、歌剧和长篇小说才是一个大师的标志,是艺术的里程碑。
肖邦偏偏不这样认为。
为什么?是他的偏爱?是他把生命全部寄托在钢琴之中?是他的身体?他病魔缠身的身体、他活的年头太短暂(门德尔松比他还少活了一年,不是也创作出交响曲吗),不允许他创作大部头的作品?是他的性格?他天性只爱在幽幽暗室里为两三个知心好友演奏钢琴,而不喜欢交响乐和歌剧那样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或者他本来就只是一弯小溪,横竖只能在山里流淌,而难能流下山去,更遑论流向大
海?他的恋爱都可以更换过四次,和乔治?桑10年厮守相聚的生活都可以一朝分手各奔东西,惟有这一点,他至死不渝,他只作钢琴曲,而且大部分是人们认为的钢琴曲的小品。为什么?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对此做过令人信服的解释?'反正在我读过的有关肖邦的材料中,没有见到,也许,是我读的书太少,见识太浅陋。
几乎肖邦所有的朋友都曾劝过他去创作交响乐和歌剧,其中包括他的老师埃斯内尔教授、波兰最着名的诗人密茨凯维奇、以及乔治?桑。他们都认为肖邦的最高峰和最伟大的成就,不仅仅是钢琴曲,而应该是交响乐和歌剧。
据说,有许多好心人总问他这个问题:"你为什么不写交响乐和歌剧呢?"把他问烦了,他指着天花板反问:"先生,您为什么不飞呢?"人家只好说:"我不会飞......"他便不容人家说完,自己说道:"我也不会,既不会飞,也不会写交响乐和歌剧!"
李斯特曾这样替肖邦解释:"肖邦最美妙、卓绝的作品,都很容易改编为管弦乐。如果他从来不用交响乐来体现自己的构思,那只是他不愿意而已。"
李斯特的解释,不能说服我。李斯特明显在为肖邦辩护,有拔高肖邦之嫌。当然,作品体积和容量的大小,不能说明一个音乐家成就和造诣的高低。契诃夫一生没有写过长篇小说,依然是伟大的作家;肖邦一生没有写过交响乐和歌剧,同样依然是伟大的音乐家。艺术不是买金子,分量越沉便越值钱。我只是始终弄不明白为什么肖邦自己和自己较着劲;一辈子就是不沾交响乐和歌剧的边?
肖邦一生反对炫耀的艺术效果,反对众多的乐器淹没他心爱的钢琴,这从他的那两首协奏曲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乐队始终只是配角。他的好朋友法国着名的画家戴拉克鲁阿曾经讲过肖邦这样对他阐述自己的思想:"我们一会儿采用小号,一会儿长笛,这是干吗?......如果音响企图取作品的思想而代之,那这种音响是该受指责
的。"而当戴拉克鲁阿的画风中出现众多热闹炫目的色彩和线条时,肖邦对此格外警惕,并对他提出批评。单纯、纯朴,一直是肖邦艺术追求的信条。他不会背弃自己这个信条,去让他认为最能够同时又最适合这种标志的钢琴让位于交响乐和歌剧。
其实,在一点上,肖邦和门德尔松还是很相似的。门德尔松作过《苏格兰交响乐》、《意大利交响曲》这样大部头的作品,但只是风景画的长卷而已。应该说,他们一辈子都没有什么重大社会题材和庞大音乐素材的作品。而音乐中使用具体而生活化的标题,以直接个人生活的世俗化的叙述方式,在古典主义惯常的宗教和抽象的音乐框架中找到了新的出口,他们还是走到了一起,这便是性格使然。即使他们之间存在那样这样的不同,但在这一点上,他们是相同的。从这一点出发,他们一辈子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又是那样的相同。
我们还是来总结一下吧。关于门德尔松和肖邦,如果说抒情性是他们音乐共同的特点。所不同的是,门德尔松的音乐风,格表现的主要是优美,是那种衣食无虞的恬静、沙龙贵族式的典雅,肖邦则充满忧郁。
门德尔松音乐的抒情性富于描述性,借助于美丽的风景,如山水的画卷,是明朗的,阳光灿烂的。
肖邦音乐的抒情性富于歌唱性,融入了个人的感情,如树木的年轮,是隐藏的,夜色下的迷离。
如果他们的音乐都是诗的话,门德尔松有点像是王维,肖邦像是亡国中颠沛流离的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