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协奏曲》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 的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1969年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石叔诚和许斐星六人改编为协奏曲。《黄河协奏曲》在创作中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在曲式结构上又融了入船夫号子等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元素,不仅在当时的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还因为其史诗的结构、华丽的技巧、丰富的层次和 壮阔的意境,成为世界音乐史上最为著名的一首中国协奏曲。
《黄河协奏曲》分为“序曲――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愤”和“保卫黄河”四个乐章。它既在“序曲 ――黄河船夫曲”里表现出样板戏快速半音阶渐强音型;又在“黄河颂”里保留了原作曲洗星海的中国式宣叙调;还在“黄河愤”里用江南竹笛和西北风格的融合, 营造出一种壮柔并具的艺术效果,同时更在最后的“保卫黄河”一章里,运用西方复调的卡农作曲技法,以各声部竞相追逐的场面,把保家卫国的主题发挥得淋漓尽 致。
从黄河的船夫号子,到洗星海东西融合的作曲技法,再到殷承宗等人结合西方大型管乐和声乐的作曲及演奏技巧,《黄河协奏曲》的成功, 同样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结晶,而这一次集体的成员,不仅是中国的群众,甚至还有西方的音乐大师。这就难怪当时美国费城交响乐团在出版此作的唱片时,甚至将肖 邦、柴可夫斯基、李斯特和拉赫曼尼诺夫也标注成作曲者,虽然是一种揶揄,但也在同时道出了一种真正的创作背景。
取材于《黄河大合唱》的《黄河协奏曲》,最终真正能超越前者,并以一定的特点与其区别开来的,还是最后一章中同时融入了《东方红》和《国际歌》的旋律。也正是这个来自一位 工人的建议,让《黄河协奏曲》最终走出了《黄河大河唱》的抗日背景,而有了文化大革命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时代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