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汇(Broadway),原意为“宽阔的街”,指纽约市中以巴特里公园为起点,由南向北纵贯曼哈顿岛,全长25公里的一条长街。百老汇大街两旁分布着几十家剧院,在百老汇大街44街至53街的剧院称为内百老汇,而百老汇大街41街和56街上的剧院则称为外百老汇,内百老汇上演的是经典的、热门的、商业化的剧目,外百老汇演出的是一些实验性的、还没有名气的、低成本的剧目,但这种区分在近年来也越来越淡化,于是又出现了“外外百老汇”,其观点当然也就更新颖更先锋了。
百老汇是纽约曼哈顿区一条大街的名称,其中段一直是美国商业性戏剧娱乐中心,因而百老汇这一词汇已成为美国戏剧活动的同义语。世界上还没有一条街道像百老汇大道(Broadway)那样使人充满幻想。而今百老汇大道是美国现代歌舞艺术、美国娱乐业的代名词。每年,都有几百万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纽约欣赏百老汇的歌舞剧。百老汇大道英文直译为“宽街”。这条大道早在1811年纽约市进行城市规划之前就已存在,其中心地带是在第42街“时报广场”附近,周围云集了几十家剧院。在美洲人眼里,百老汇都是歌剧、戏剧,属于美式歌剧!但在其他大洲,如欧洲、亚洲,都喜欢把百老汇叫成音乐剧!
百老汇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19 世纪初。当时的百老汇大道就已经成为美国戏剧艺术的活动中心。建立
于公元 1810 年的 Park Theater 是现今纽约百老汇剧院的始祖,第二间剧院 The Broadway 在 1821 才出现于百老汇大道 (Broadway) 上。百老汇在这期间的戏剧风格受到当时欧洲维多利亚风格 (Victorian Style) 的影响极大。伴随着移民潮及多样文化的冲击,属于美国本土的剧作家及演员才在这种意识刺激下出现,由于大部分的剧目都是改编自小说或文学品,由于著作翻印再版或改编剧目的纷争不断,第一条关于著作权法的条文于 1856 出现。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 (World War I) 的结束,百老汇剧院文化于 1920s 年代开始迅速蓬勃发展,20年代末,是百老汇艺术的鼎盛时期,1925年这里的剧院达到80家至多。但这种好景却被19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而划上句号。
随着历史文化再次演进变迁,现今的 Broadway 不仅是一条贯穿纽约曼哈顿岛 (Manhattan) 南北向的马路,更是剧院或是欣赏戏剧的代名词。
“百老汇”实际上有三个含义:第一个概念是地理概念,指纽约市时代广场附近12个街区以内的36家剧院;第二层含义是在百老汇地区进行的演出;第三层含义是整个百老汇这个产业,这样的产业也包括在纽约市以外的地区,主要以演出百老汇剧目为主的这些剧院。总的来说,百老汇是西方戏剧行业的一个巅峰代表,在戏剧和剧场这个行业代表着最高级别的艺术成就和商业成就。
目前所指的“百老汇区” 是指延着百老汇大道 (Braodway) 从位在曼哈顿西 41 街 (West 41st Street) 的 Nederlander Theater 剧院往北至西 53 街 (West 53rd Street) 的 Broadway Theater 剧院, 而真正位在百老汇大道上的剧院只有 Marquis、 Palace、 Winter Garden 跟 Broadway 这 4 家剧院。其实沿著百老汇区周围林立的剧院也都归在百老汇区。
“百老汇”上演的是比较高雅的音乐剧、歌剧,百老汇的表演内容多以经典剧目为主,演员的 表演服从剧情需要,以群体的肢体语言和出色的音乐吟唱来表现晚会主题。百老汇表演的基调为黑色,夸张、幽默、风趣、自然、轻松、活泼是百老汇的一贯表演风格。
20世纪初,纽约人在百老汇大街两旁建起戏院,丰富多彩的舞台演出很快就成为这座迅速成型的大都会吸引人的亮点。今天,百老汇演出已经成为纽约主要舞台表演的代名词,它们不再局限在百老汇大街上,有的甚至巡回世界。”纽约之所以能成为世界艺术中心、娱乐的先锋, “百老汇功不可没”。百老汇的特点很像电影圈的好莱坞,具有极强的商业色彩和娱乐性,数百万美元的制作费、豪华炫目的舞台、功力非凡的超级明星,通俗易懂的剧情,构筑起了其音乐剧长盛不衰的骨架。
百老汇里的每个工种都有自己的演职员协会,只有成为其中一员才能取得在百老汇工作的资格。哪怕只是一个灯光师,也得争取加入灯光工作者协会。因此,在百老汇求生存的演员,经过多番打磨,即便不是主演,出去之后也会是很厉害的角色,这里的竞争实在太激烈了。”正是这种竞争,使得百老汇几代艺术家始终坚持探索,保持了百老汇优雅而健康的发展,并使音乐剧这门古老艺术萌发新活力。
百老汇歌舞艺术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娱乐性强;舞台布景富丽堂皇,加上各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配合声响、灯光,使得舞台表演变幻莫测。台上演员载歌载舞,台下观众如醉如痴;气氛热烈,使演员和观众的交流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演员们身着缤纷绚丽的服装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热情奔放、酣畅淋漓的舞蹈,使观众亲身感受到美国的文化和音乐。
百老汇没有任何艺术上的框框,也不介意这台戏是否在别的地方已搞过,它只信奉一个准则,那就是任何艺术中只要能让观众视觉得到新的挑战的东西,毫不拘泥,拿来就用。像《猫》、《歌剧魅影》等著名舞台剧,先是在伦敦西区原创,而后在百老汇方才走红。这是因为百老汇的制作人把它们买过来,加以精细再制作的结果,体现出一种绝不拒绝复制的精神。
如今,百老汇歌剧已经成为纽约市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之一。它的表演形式融舞蹈、音乐、戏剧于一体,有些剧目更是融艺术与大众品味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观赏百老汇歌剧成为每一个来纽约市参观、访问、旅游的人不可或缺的节目。从目前观众的比例来看,慕名前来的外国人要超过美国人。现在,观众人数以每年3%的比例上涨,观众当中,60%的人来自纽约以外地区;许多来纽约的人的目的之一就是来欣赏百老汇歌剧,否则就是“无功而返”。
百老汇上演的剧目有几十种,其中以“悲惨世界”、“美女与野兽”、“歌剧魅影”、“西贡小姐”、“国王与我”等等剧目最为出色。那里上演的剧目,往往是一演就是7~8年,有的甚至10几年。
拿“猫”剧来说,从1982年10月开始上演到2000年6月落幕,上演事件长达18年之久。以1997年的统计数字显示,“猫”剧以“从现在乃至永远”(From now to ever)为广告语,为纽约市带来滚滚财源。“猫”剧上演了7397场,售出剧票3000万张,票房收入约3.8亿美元,并带动附近社区相关行业(餐馆业、酒吧业、礼品业等等)的经济增长达30亿美元。而整个百老汇地区,每年的票房总收入为12亿美元左右。每一张剧票的价钱,按照美国的人的收入标准来衡量,并不贵。如果到位于时报广场的售票处(TKTS)购买当日的余票,价格还会更便宜。
近年在百老汇演出的著名剧目有《狮子王》(1998年东尼奖最佳音乐剧得主)、《歌剧魅影》、
《猫》、《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等,《泰坦尼克号》(1997年东尼奖最佳音乐剧得主)因为同名电影的推波助澜而蔚成一股风潮。
《西贡小姐》系意大利歌剧《蝴蝶夫人》的越南版,讲述了一个美国大兵对西贡少女始乱终弃的故事。身为男主角,王洛勇自然大力推荐此剧。不过这台剧确有目不暇接的视觉效果,如剧末满场如假包换的直升机从舞台上起飞,令观众眼花缭乱。该剧剧情通俗感人,即使不懂英语也能了解剧情的发展。女主角弃妇式的哀怨,与其子之间的亲情,很容易打动人心。
百老汇艺术对于推动美国戏剧、歌舞表演艺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许多好莱坞的明星大腕都是从
百老汇的舞台艺术表演起家后走上电影明星的道路。著名的好莱坞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Sound of music)的女主角朱莉.安德鲁丝就是从百老汇的同名音乐剧中的表演开始,被导演发现后走上银幕,成为美国60年代的银幕偶像。现在安德鲁丝虽以年过60,但仍在音乐剧《维克多与维克多利亚》里担任女主角。娜塔莎·理查德出生于英国著名的演艺世家,是活跃在英国电影,电视和美国百老汇的三栖明星。早年在英国中央戏剧学校学习,以后出演过多部有影响的戏剧,电影和电视剧例如《曼哈顿的女佣》《人质》《仲夏夜之梦》等。曾因在经典舞台剧Cabaret(舞厅)中的精彩表演而获得百 老汇最高奖项TONY(东尼)奖。另外,好莱坞的明星也以能在百老汇的舞台一展歌喉而感到荣幸,这样的例子有著名好莱坞明星克露丝·格莲、波姬·小斯。
与百老汇同样出名的还有许多伟大的音乐家,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安德鲁出生在英国伦敦,从小喜欢音乐。他创作的百老汇音乐剧许多都是传世之作,其中以“猫”(Cats)、“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芝加哥”(Chicago)、“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最为著名。韦伯除了给音乐剧创作音乐,还给许多著名的电影配乐、写曲;如前几年风行的由麦当娜主演的描写阿根廷总统庇隆的夫人一生的影片“艾维塔”的音乐就是由韦伯创作的。韦伯不仅创作了大量音乐杰作,还成就了许多伟大的歌唱家。其中就有韦伯的前妻莎拉·布莱曼。据说“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就是韦伯为他的第二任妻子萨拉量身定做的。萨拉由于在百老汇的表演挤身于世界一流歌唱家行列,她是跨越古典与现代流行音乐的最佳歌唱演员。韦伯历时10年创作的“歌剧魅影”再续“真爱不死”(Love Never Dies)也将于2016年抵百老汇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