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喀秋莎》赏析
《喀秋莎》是勃兰切尔于1938年在卫国战争时期创作的一首抒情歌曲。歌曲叙述一位纯真、多情的姑娘——喀秋莎,对驻守在边防草原上的战士,永远不变的爱慕之情。这对投身于卫国战争的战士来说,确实感到亲切和鼓舞。后来战士们把他们最心爱的武器——火箭炮,亲呢地称作“喀秋莎”,以表示不辜负姑娘的一片爱心更英勇地杀敌。由于这首歌曲的旋律优美流畅,结构简短规整。词曲同俄罗斯民歌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自它问世后,便很快流传开来。
歌曲采用g小调2/4拍,结构是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全曲共有16小节,结构规整而又对称,旋律婉转而又动听,每句歌词均配有4小节长度的曲调,即一个乐句。
第一乐句是平稳的叙述,感情质朴,旋律自然。第二乐句是它的引申发展,并以完全终止收尾。第三乐句“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其音调翻至高音区,情绪显得热烈而激动,第四乐句又渐渐退落下来,并变化再现第二乐句的终止旋律,自然地结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