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赏析 柴可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
柴可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作品11号,作于1871年。
第一弦乐四重奏是1871年二月份创作的,它的公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876年列夫 托尔斯泰访问莫斯科音乐学院时欣赏了这部作品,他怀着激动的心情致信柴科夫斯基,给予高度赞誉。柴科夫斯基在复信中说:“我的音乐能够使你感动和着迷,我深感幸福和骄傲。。”他还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我的一生中,我的作者自尊心也许还从不曾得到如此的满足和感动,因为托尔斯泰坐在我身旁,他听我的第一四重奏行板时落下了泪。”这部四重奏很快就在西欧上演,特别是它的第二乐章行板更被改编成各种器乐独奏曲,曾风靡一时,几乎成为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正是它把这位俄国作曲家介绍给了西欧的听众。柴科夫斯基本人也常常在交响音乐会上指挥弦乐队演奏《如歌的行板》。
第一乐章呈示部的主部,是和弦型的进行,柔和的切分节奏和持续低音贯穿整个主题,它比较含蓄、安适而又亲切。
副部并不与主部构成强烈对比,它的第一乐句也是用和弦型织体;也有绵延的主音持续音;但它的旋律线起伏较大,更富于歌唱性,也较热情。
第二乐就是著名的《如歌的行板》。它的主题是一首乌克兰民歌《瓦尼亚坐在沙发上》。1869年,柴科夫斯基在卡明卡他妹妹家中度夏,每天他都听见一个泥瓦匠唱这支歌,便把它记录了下来。歌词如下;“瓦尼亚将身坐上沙发,酒瓶酒杯手中拿,他还没有斟满半杯酒,就差人去请卡金卡(女人名)”。从词意来看,泥瓦匠唱的显然是一支油滑的小调。柴科夫斯基曾作了一番努力去寻找另外的歌词,但未能如愿。然而他从这支旋律中却感受到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于是用它作为。如歌的行板。的第一主题。
第三乐章是谐謔曲,也采用复三部曲式。这一章的一个突出特征在节奏方面,由于重音的不断变位,形成一种二拍子同三拍子快速交替的效果,加上力度的鲜明对比,赋予这章音乐以生气,以活力,以妙趣横生的幽默感。此外,它的节奏还带有舞蹈的性质。
末乐章是奏鸣曲式,它的篇幅最长大,音乐形象也多样而富于对比。主部像是一首欢乐的青春赞歌,它在后来提高了声区,加强了力度,丰富了织体,从而更具有昂扬的气概。副部是一支宽广的富有俄罗斯风格的音乐主题,由中音提琴奏出,淳朴而富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