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跟我说,她第一次在中关村听到刀郎的时候还认真的赞叹了一把刀叔的嗓音和歌曲悦耳度呢,后来得知她大舅她二舅都是她舅的舅舅们也喜欢之后,就默默的收起了这份对刀叔的肯定,因为网络歌曲的出身不好啊。囧!这是什么理由?不过在网络歌曲出身的这个问题上,不少人还真的是挺避讳承认自己喜欢网络歌曲这回事儿,或者至少有点抗拒自己肯定的某些音乐是网络出身。
本人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两只蝴蝶》的热火劲儿刚过,庞大叔的玫瑰就花开遍地了。我曾经在一哥们儿他那尚且是山寨先驱的手机播出《你是我的玫瑰花》前奏时,惊讶了一大把,还直说“这歌儿听着挺异域呢”!直到庞大叔那标志性的嗓音飘出时,我才觉得当时无论地上有多少个地洞都不够我钻的,只是因为我不小心肯定了一首所谓的“网络歌曲”,而且是毫无前提条件下的肯定。现在想起来,还真是觉得有点意思,网络怎么了?山寨怎么了?听音乐还不是要遵从自己内心的喜好吗?只要觉得喜欢,这就够了,不是吗?
我想很多的文青应该都和我一样,拒绝承认喜欢网络歌曲这件事儿,大多数肯卸下对网络歌曲的防备怕还要追溯到去年徐誉滕的《李雷和韩梅梅》红火的那阵子。这首歌在当时有多火呢?火到上了巨无霸电视台的新闻栏目,更是火到竟然登上某著名独立音乐网站新碟榜的第4名位置,要知道,那个音乐网站的榜单几乎都是一票的文艺青年不怎么受媒体影响而全凭个人喜好打分排名而来的,所以这首歌的上榜着实让人惊讶。
放在以前,不关是文艺青年团体,还是听周杰伦、S.H.E们的主流音乐簇拥者们,铁定是鄙视并且非常极其以及特别的鄙视类似《李雷和韩梅梅》这样的网络歌曲的,像是那场下了多少年都不可能下进文艺小青年心里的雪,怎么飞也飞不到文艺小青年眼里的蝴蝶等等等等。起初我只是以为大家不喜欢这些歌曲是因为够“土”,现在想通了,其实大家就是在乎除了网络歌曲本身不高的素质以外、主要还是它们的出身,这种对网络歌曲的不待见一直坚持到扛不住了被集体回忆所打动的时候。现在再来看看《李雷和韩梅梅》的火红程度,才意识到,原来人是那么难以抗拒被集体回忆打动这回事,所以这种让人感同身受的歌词一出,谁还管它编曲粗糙,作曲匠气,演唱做作这回事呢,一个个都中招、被感动的昏天黑地。
其实说起徐誉滕这个人,他是靠《等一分钟》走进大家视野的,撇开他网络歌手的出身,也曾有过独立音乐人评价他“其实徐誉滕有时候还能写出很容易记、又不落俗套的旋律”,那为什么他在更多歌迷眼里的“转正”是到了《李雷和韩梅梅》才开始的呢?出身问题呗,如果他最初真的把《等一分钟》给了黄品源唱,而后直接用《李雷和韩梅梅》打市场,可能、也许、或者能落得比现在稍微好一点的口碑。
不过这也没什么,因为《李雷和韩梅梅》的单曲火了,更多的人肯定了徐誉滕,现在又推出《李雷和韩梅梅》的同名专辑,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儿,因为这张专辑打定了是要走80后怀旧群体的市场。专辑中除了很能打动人的《李雷和韩梅梅》,还有曾经出自安琥原创却被西单天使唱红的《天使的翅膀》,其他单曲如《彩色粉笔》《短消息》《围巾》等歌曲,都有着很浓郁的怀旧气质,朴实的歌词、简单悦耳的旋律,甚至有些上世纪90年代校园民谣的味道出来,这应该正是这张专辑最令人动容的地方,因为没有什么比真诚更叫人难以拒绝的了。歌曲的诚意度到了,也就不该再苛责编曲和制作方面的稍嫌粗糙了吧。
其实说到底,我们拒绝承认自己喜欢一些还不错的网络歌曲,原因就在于它们来自网络这个出身,并不完全关于作品本身的素质。即使当下歌迷的宽容度再高,但提到网络歌曲,大多数还是很难抬得起头。其实仔细想想,现在那么多的独立音乐人,还不都是靠着网络才被广大乐迷所熟知的,他们又算不算是网络歌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