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柳堂(1872年—1933年),名森,字与卿,绰号“大头森”,广东番禺沙湾人。琵琶演奏家、广东音乐创作和改编的作曲家。
何柳堂出身于音乐世家,其祖父何博众是清末着名琵琶演奏家,多才多艺,精通音律。他自幼在祖父的熏陶和培育下,与同族的何与年、何少霞继承了家传的“十指琵琶”演奏技法,并都成为着名的演奏家及作曲家,被誉为“何氏三杰”。
何柳堂性情刚烈,兴趣广泛,才华横溢。青少年时期,他除了苦心钻研音乐外,还习武艺,20岁就以精湛箭法在广州府应试考取了武秀才。他又是一个优秀的业余武行演员,曾饰张飞一角而驰名乡里。
何柳堂一般演奏自己改编或创作的乐曲,是早期创作、演奏广东音乐的代表人物。1914年,何柳堂在香港琳琅话剧社音乐部任粤乐粤曲教员,是年,该社因上演进步戏《外江战士》而被港英当局示牌停演三个月。
20年代中期,他参与筹划成立香港“钟声慈善社”,先后与钱广仁、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沈允升等广东音乐名家,在该社开展广东音乐、粤曲的演奏、演唱、教学、创作和研究活动,使广东音乐在旋法、节奏、调式、结构以及风格特点等方面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他大胆吸收唢呐参与广东音乐的演奏,对该乐种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还经常到广州、上海等地演出、教学、录制唱片,红极一时。
何柳堂创作的曲目有《鸟惊喧》、《七星伴月》、《回文锦》、《垂杨三复》、《醉翁捞月》、《玉女思春》、《晓梦啼莺》等。而广东音乐名曲《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饿马摇铃》是从祖父“家传秘谱”传到何柳堂,经他整理、再创作并用琵琶演奏,这些乐曲都灌制了唱片,广为传播。
此外,在日寇侵华期间,出于爱国之心,他还撰写了一些宣传抵制日货以及反对蓄婢、劝戒鸦片等具有民族民主主义思想的粤讴、南音作品。
1931年,晚年的何柳堂出版了一本石印的《琵琶曲集》。后来,他回到家乡沙湾,患上肺病,生活清贫,于1933年病逝,终年6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