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歌传承、演变、变异实证
(一)民歌受方言声调的影响与变异,例如河北中部的《小白菜》流传到湖北襄阳县,就变成襄阳口音的《小白菜》了。
(二)一首民歌改变了演唱场合与演唱方法,民歌也会产生变异。例如湖北的《十绣调》有两种,一种是"五五七"言三句,另一种是在两个五字句后加衬"金梭""银梭";在七言的头四个字后穿插衬句"金梭银梭牛郎二梭羊而梭"。显然,这是模仿锣鼓伴奏的象声词。
〔三)古代的遗留与历来的演变。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就在湖北--楚郢都盛行俗曲,其特色是"和声而歌,踏布而舞"。这是荆楚歌乐艺术的重要特点。今日的"郢中田歌'的"薅草锣鼓"和歌,不也是与其一脉相承吗?另者,东晋南北朝时的"西曲",也是和声歌唱的歌曲与和声踏节的舞曲,所不同者,有安异和发展,有"送声"等新的和歌传承演唱方法。到唐代,楚歌和声的《竹枝》踏歌,又一次被重视与被搜集整理为文坛中之一体。时至今日,这种《竹枝》体的和声,在长年代中不仅不间断地传承,其和声的衬字、衬词、衬句、衬段更进一步发展到山歌穿插号子的"穿号子"。演唱时,甲先唱五言四句"梗子"词的号子段作为"送歌"来引歌,启示别人接歌,这就是"叶子"。锣鼓一响,歌师傅先唱一首歌头后.转入"穿号子"时,只要有人送"梗子",别人又可接,无形中分成几个对唱小组,各自对穿歌唱,甚为热闹。这比古代的和声,更复杂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