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是黑色的。这似乎暗示着,箫和夜晚有关。或者说,和一个人的沉默有关。箫管上的竹节往往裸露,没有人工刮净,这似乎是箫的制作者对箫的某种界定---这是否意味着箫是一种更质朴、更少修饰、更接近世界的原在的一种乐器?箫是六孔,而同是竹制的管乐笛却是七孔。箫比笛要有更多的节制、表达上的耐心,掩埋更
多的难言之隐,节奏要更缓慢,音质也更低沉。箫是竖着吹的,吹箫者必须低着头----这构成了对灵魂深处的体察、叩问,和对大地赤子般的倾诉、敬畏的姿态(横吹的笛则更像与万物的攀谈、依偎)。相比笛----笛是出世的,而箫是入世的。笛是春天和夏天的乐器,而箫是秋天抑或冬天的声部。笛适合在清晨和黄昏吹奏,而听箫最好的时间是午后和夜晚。笛是音乐中属于乡村和童年的那部分,令人想起花红柳绿、鸟鸣瀑响、牧牛晚归、炊烟袅袅的田野风光,而箫更切合中年和老年的心境,令人怀想秋天的薄霜、夜空中寂寥的星辰、斜挂的瘦月、板桥,和早行人的行迹,还有冬天高原雪落的声响。笛声满含春光盈手的欣喜,而箫声满怀别离的感伤----箫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歌喉。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节愁肠。中国古代文人----这是中国最落落寡欢、最失意、最易受伤害、最命途多蹇的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内心充满了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忧患、对芸芸众生的悲悯,和报国无门的悲愤以及老之将至的悲凉。他们或穷途而哭,或隐迹市井,或独行于蜀道,满腹的怨气落笔于纸,是满纸狂癫的草书,书写成文,是满篇的国忧民患,削竹成箫,是悲凉的箫声。在流放之野,在贬居之地,在隐居之所,他们月下饮酒,石上吹箫,把自己吹成一根根骨节裸露的箫管。中国古代文人,阮籍是一管箫,杜甫是一管箫,柳永是一管箫,辛弃疾是一管箫。"云间有玄鹤,抗志扬哀声。一飞冲青天,旷世不再鸣。"(阮籍)"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翻开五千年中国文明史,满纸都是悲愤不已的箫声----(江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