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唱法的演变
摘要:社会发展至今,我们的声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歌唱方法越来越科学、理论研究越来越系统和完善的崭新时期。我国声乐艺术必将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民族唱法"作为民族声乐学派的主流,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在我国,"民族唱法"最初是为区别于"美声唱法"而提出来的,是传统歌曲唱法在声乐理论上的集中反映。鉴于此,笔者从声乐实践活动中"民族唱法"的演变问题,作一粗略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 民歌演唱 声乐艺术 民族唱法
引言
民歌,是20世纪以来的新概念,按大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民歌,是20世纪以来的新称谓,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是先于一切音乐形式产生的声乐体裁。民歌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这虽然是针对民歌的音乐和歌词而论的,然而对于演唱方法来说,也大致如此。
民歌的演唱原无定法,它主要存在于人民群众的口头演唱活动之中,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又有些稳定的歌唱技能习惯,这是由于某地区、某民族在民歌的音乐、语言,产生的地理环境、人文心理素质、表达感情的习惯等方面的相近,使得民歌在演唱的发声、吐字、行腔习惯相近、相象。这种相近与相象已具有了审美和技术两方面的内涵。从审美的角度看,这种相近、相象就是演唱的韵味,就是民族的、地区的风格和色彩;从演唱的技能习惯的角度看,这个相近、相象就是该地区、该民族演唱民歌的技术性的"准规范"。这种"准规范"基本上是自然形成的,不受某人、某专业工作者的影响。它产生于广大群众的演唱活动,贮存在群众的口头演唱之中。因而,民歌演唱是演唱艺术中最有群众基础的一种。
当然,在我国历史上,某地区的民歌,从它的音乐、歌词的产生到发展,到演唱方法也有过无数次变化,每一次较大的变化均与社会变革有关。同时,也曾不只一次地受到过专家和专业工作者的影响,使音乐、唱词、演唱方法向着专业水平发展。
一、中国声乐艺术形式的发展
通过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在宋、元、明、清时期,歌唱活动开始从众多的音乐艺术中脱离出来,成为专门的一种声乐艺术形式,尤其是在中国近代社会以后,西洋声乐艺术开始进入中国。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现代声乐艺术已逐渐形成了科学的、系统的中国声乐学派乐是最有表现力的音乐艺术形式,从远古时期的古歌时代开始到唐宋的歌舞一体,再到宋元时期的戏曲、以及明清时期的歌曲至今,它伴随人类社会已走过了和人类文明几乎一样漫长的历史过程。声乐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与其所伴随的时代特征是密不可分的,每个时代的声乐艺术形式和内容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和个性,都会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文明特征。不同时代的生活劳动和语言习惯深深的影响或者说是塑造着那个时代的音乐个性。
声乐是音乐领域中最早的艺术形式。她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纵观东、西方文化发展史可以看到:在古代我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就已有了很高的发展,从流传的古籍和对出土文物的考查得知,在夏、商、周时期,中国的音乐包括声乐就已相当地繁荣,声乐的规模也已相当地大,其主要形式是"乐舞",即歌舞结合。在西方,自中世纪宗教音乐兴起,到近代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乐形式。在非洲,歌舞艺术至今仍然是主要的声乐形式。目前我国声乐艺术形式主要有民歌、歌舞、曲艺演唱、戏曲等,在唱法上有民族唱法、传统的戏曲和曲艺唱法、新歌剧唱法、流行歌曲唱法等。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唱法上看,贯穿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基本线索是文化的民族属性、语言的民族化。
1、"民歌唱法"的声乐艺术形式
中国民歌唱法是运用中国语言,且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文化含量、浓厚中国音乐风格和民族特征的中国歌曲演唱的总称。它只有风格之分、没有唱法界限;它内容广泛、丰富,演唱风格和表演形式千姿百态;它应包括我们过去所谓的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民歌演唱、原生态唱法等等。另外,关于现阶段对中国歌曲演唱非学术定义的概念还很多,如:新民歌、通俗民歌等等我们都可以把他纳入中国民歌演唱的范畴。我们不赞同把用中国语言演绎洋腔洋调划为中国民歌的范畴,不管曲调是照抄的还是作曲家写的都不能,因为其音乐风格与中国语言和生活劳动习惯大相径庭。
"民族唱法"已走过它灿烂辉煌的历史过程,可以这样说,过去的"民族唱法"实际上它成为了将西洋发声方法科学的运用到中国歌曲演唱的典范。在发声训练中绝大多数的声乐家们都科学运用了西洋发声方法。中国民歌演唱我们即要强调声音的个性,但更要强调的是音乐的个性。我们只有创造出更多个性突出的音乐作品,才有更多空间和基础来谈民歌的演唱个性和风格。
中国民歌的发展我们既有辉煌的过去,又有崭新的开始:在老一辈歌唱家中个性特点都很鲜明。如:李双江、李谷一等,他们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潮流。现阶段,中国民歌已取得长足发展,又一次涌现了一批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歌唱家和优秀作品。如:作品有《青藏高原》、《天堂》、《天路》、《在那东山顶上》等。极赋个性的歌唱家有腾格尔、韩红、谭晶、索娜旺母等。另外,像以《幸福万年长》为代表的"流行型新民歌风格"等,这都是中国民歌的新发展。
民歌演唱无论从唱法上还是从旋律风格上和歌曲内容上来看,都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有很多形式来演绎民歌的精彩。民歌的演唱将不再受唱法的限制,但是对唱功的要求将是越来越高超和越来越科学,不同的歌唱家演唱同一首歌曲其风格和个性应该不同,民歌演唱将越来越要求歌唱者必须具有与众不同的声音特点的演唱气质。
2"民族唱法"的演变
"民族唱法"作为民族声乐学派的主流,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在我国,"民族唱法"最初是为区别于"美声唱法"而提出来的,是传统歌曲唱法在声乐理论上的集中反映。它的界定,是以与一定的地方语言相结合的发声为基础,以风格化的吐字行腔为主要内容的发声方法为理论依据的。郭兰英、郭颂等,是这一唱法的突出代表人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期,这一唱法毫无争议地代表着民族的声乐唱法,为当时世人所认可。然而,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直至今天,"民族唱法"的含义已经渐渐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民歌,是20世纪以来的新概念,按大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民歌,是20世纪以来的新称谓,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是先于一切音乐形式产生的声乐体裁。民歌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这虽然是针对民歌的音乐和歌词而论的,然而对于演唱方法来说,也大致如此。 民歌的演唱原无定法,它主要存在于人民群众的口头演唱活动之中,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又有些稳定的歌唱技能习惯,这是由于某地区、某民族在民歌的音乐、语言,产生的地理环境、人文心理素质、表达感情的习惯等方面的相近,使得民歌在演唱的发声、吐字、行腔习惯相近、相象。这种相近与相象已具有了审美和技术两方面的内涵。从审美的角度看,这种相近、相象就是演唱的韵味,就是民族的、地区的风格和色彩;从演唱的技能习惯的角度看,这个相近、相象就是该地区、该民族演唱民歌的技术性的"准规范"。这种"准规范"基本上是自然形成的,不受某人、某专业工作者的影响。它产生于广大群众的演唱活动,贮存在群众的口头演唱之中。因而,民歌演唱是演唱艺术中最有群众基础的一种。 当然,在我国历史上,某地区的民歌,从它的音乐、歌词的产生到发展,到演唱方法也有过无数次变化,每一次较大的变化均与社会变革有关。同时,也曾不只一次地受到过专家和专业工作者的影响,使音乐、唱词、演唱方法向着专业水平发展。 中国历史上有搜集、整理民歌的传统。真正地,能影响到今天的一次举措应推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有组织地对民歌进行提倡发掘、整理和研究。当时革命需要利用民歌这一形式发动群众和教育群众参加革命斗争。选用民歌这一载体来宣传革命的道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无疑是最方便的艺术形式和宣传手段。自那时起直到今天,民歌演唱始终是被提倡的。那时期创作了《翻身道情》、《妇女自由歌》以及歌剧《兄妹开荒》、《赤叶河》、《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等大量的作品。这批作品代表了那阶段声乐作品的创作水平,同时也为近、现代新民歌唱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歌唱法在中国舞台上确立自己的地位后,也开创了一项专业的演唱种类。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时间始于新中国建国前,止于朱逢博、李谷一大获成功的年月。代表性歌唱家有郭兰英、李波、王昆、黄虹、才旦卓玛等人。
一个以普通话为发声基础,以传统的歌曲唱法为根本,以"美声唱法"为借鉴,融"美声唱法"与传统歌曲唱法为一体的发声方法已经逐步形成,并慢慢取得"统治"地位。民族唱法,在继承传统歌曲唱法的同时,借鉴"美声唱法"深厚的气息,稳定的喉头位置,充分的泛音和比例恰当的混合共鸣,声音间过渡平滑及能增加美感的嗓音微颤等特点,使其日趋合理与科学。民族唱法,以彭丽媛、阎维文等为代表,已被大家所接受和喜爱。这种唱法改变了"民族唱法"的初衷,赋予了其新的生机力量。为民族声乐的发展走出了新路子,为民族声乐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础。它代表着当今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是现实声乐实践活动中名符其实的"民族唱法"。
上述可知,在我国民族声乐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技术风格截然不同的"民族唱法"。一个是传统文化的声乐表现形式,一个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声乐实践产物。其基本形态和主要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其差异已是显而易见。
1.民歌唱法的早期产生
在远古时代,人们在与大自然进行搏斗和各种集体劳动中发出的呼喊声,为劳动收获而愉快地敲击石块、木棒,以及手舞足蹈发出的欢呼声和歌唱声,逐渐形成了最早的民歌。刘安在《淮南子o道应训》中写道:"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鲁迅在《门外文谈》中写道:"我们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徜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以上论述中的"邪许"和"杭育杭育"虽可能还只是一种呼号,但它是集体劳动为协调动作、减轻劳累而发出的节奏、有音调的声音,这就是最早的民歌--劳动号子的雏型。
由此可见,民歌产生于人民的劳动实践和社会生活。人们在劳动和斗争实践中所产生的思想感情就是民歌音乐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劳动生活实践的需要就是民歌音乐产生的重要原则,而劳动条件又为民歌音乐规定了具体的形式特征.
2.民族唱法是与美声唱法互相融合,并逐渐健全起来的
从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来看,两种唱法是并存的,相互融通的.民族声乐在教学上对欧洲的歌唱方法有所吸收和借鉴.学习一切姊妹艺术唱法的长处,经过消化,为我所用.歌唱艺术发展至今,美声唱法已被世界公认,因而,我们在谈论民族声乐时,不能脱离这一现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体现了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的理念。中国音乐学院最年轻的教师,人称"中西合璧的夜莺"的歌唱家吴碧霞的成功,实质上为声乐界攻克了一道重大学术难题,其意义绝不亚于科学上的一项重大发明.中国声乐教育家邹文琴,金铁霖,郭淑珍,成功地让她解开了声乐领域的一道"哥德巴赫猜想",成为中国声乐界第一个民声和美声兼容的双主科研究生,也是中国唯一一位既获得国内民族声乐大奖又获国际美声大奖的歌唱家.她用特有的艺术感染力,诠释了中西合璧的歌唱艺术,她演唱的《春江花月夜》,《包楞调》,《洗菜心》和《八月十五月儿明》等民歌,韵味浓郁,特色鲜明,声音自然,毫不做作,就像一股清泉涌出.她演唱的《弄臣》,《霍夫曼的故事》,《夜莺》等颇具难度的歌剧咏叹调,高音甜美圆润,字正腔圆,眉目传情,呈现了一个抒情花腔女高音的完美的艺术表现.在民族与美声中她做到了人歌合一.民歌与美声,有着本质的临界线,除了技术上有明显区别,音色不一样外,更重要的是风格的把握.再如,着名维吾尔族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尔在国内举办的系列独唱音乐会中,用意大利语,法语,维吾尔语,汉语演唱了中外作曲家各个时期的作品近2首.其中的外国作品有古典歌剧咏叹调,也有俄罗斯浪漫曲.她高超的声乐技巧,卓越的音乐表现能力使观众无不为之折服.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声唱法既适合唱外国歌曲也适合唱中国歌曲,并没有方法上的不同,只要你掌握的是正确的美声唱法,并有准确分辨和感悟语言的能力,你就能唱出真正的,美妙的歌声.事实证明中国歌唱家不但能把西方声乐演绎得令西方人折服,而且也能把科学发声方法与中国语言,中国旋律,中国风格完美结合起来,给中国作品,中国神韵以动人的表现.几十年来,中国的民族声乐界排洋的思想基本消除,而美声学派的唯我独尊的排民思想也消声匿迹,"土洋之争''渐渐淡化,真正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歌唱艺术应不分唱法,只有风格的区分.歌唱者在演唱不同风格的作品时,要准确地体现出作品所处的国家,民族,时代的风尚,不再是千人一面.不管是西洋唱法的民族化还是民族唱法的西洋化,都要取得一种审美情趣的共识,即鲜明的民族风格(不只是本民族的),科学的技术方法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相结合。总之,两种唱法在某些方面有法的融合和健全。
3.现代时期民族唱法的风格和确立
生活是百姓的杰作,是大众语言的精华。我国民歌的种类极为丰富,主要有内蒙古的长短调,牧歌,河套及周边地区的漫翰调,爬山调,陕北和山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肃宁夏地区的花儿,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陕南,乡北的姐儿歌,弥渡山歌,集体民歌,以及其他各民族的山歌类。
现阶段 百花齐放的"中国民歌演唱"将引领中国声乐艺术新潮流。
一 民歌,是20世纪以来的新概念,按大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民歌,是20世纪以来的新称谓,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是先于一切音乐形式产生的声乐体裁。民歌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支配,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这虽然是针对民歌的音乐和歌词而论的,然而对于演唱方法来说,也大致如此。
中国民歌演唱是运用中国语言,且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文化含量、浓厚中国音乐风格和民族特征的中国歌曲演唱的总称。它只有风格之分、没有唱法界限;它内容广泛、丰富,演唱风格和表演形式千姿百态;它应包括我们过去所谓的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民歌演唱、原生态唱法等等。另外,关于现阶段对中国歌曲演唱非学术定义的概念还很多,如:新民歌、通俗民歌等等我们都可以把他纳入中国民歌演唱的范畴。我们不赞同把用中国语言演绎洋腔洋调划为中国民歌的范畴,不管曲调是照抄的还是作曲家写的都不能,因为其音乐风格与中国语言和生活劳动习惯大相径庭。
"民族唱法"已走过它灿烂辉煌的历史过程,可以这样说,过去的"民族唱法"实际上它成为了将西洋发声方法科学的运用到中国歌曲演唱的典范。在发声训练中绝大多数的声乐家们都科学运用了西洋发声方法。要说他"千人一面、万人一声",说到底它不仅仅是唱法单方面原因造成的。还有我们音乐创作风格的单一性的原因。中国民歌演唱我们即要强调声音的个性,但更要强调的是音乐的个性。我们只有创造出更多个性突出的音乐作品,才有更多空间和基础来谈民歌的演唱个性和风格。
中国民歌的发展我们既有辉煌的过去,又有崭新的开始:在老一辈歌唱家中个性特点都很鲜明。如:胡松华、郭颂、李双江、才丹卓玛、李谷一、吴雁泽、何纪光等等,他们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潮流。现阶段中国民歌已取得长足发展,又一次涌现了一批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歌唱家和优秀作品。如:作品有《青藏高原》、《天堂》、《天路》、《在那东山顶上》等等。极赋个性的歌唱家有藤格尔、韩红、谭晶、索娜旺母等。另外,象以《幸福万年长》为代表的"流行型新民歌风格"等等,这都是中国民歌的新发展。
民歌演唱无论从唱法上还是从旋律风格上和歌曲内容上来看,都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有很多形式来演绎民歌的精彩。民歌的演唱将不再受唱法的限制,但是对唱功的要求将是越来越高超和越来越科学,不同的歌唱家演唱同一首歌曲其风格和个性应该不同,民歌演唱将越来越要求歌唱者必须具有与众不同的声音特点的演唱气质。
声乐界新"定义"的"原生态唱法",其音乐形式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强烈的音乐震撼力。通过挖掘、整理和再创作,我们确实让丰富多彩的民间声乐乐走向了世界大舞台,他带给了人类太多的精彩。它不仅充分的体现了中国民歌演唱千资百态的风格特点,更有力的证明了中国民歌将是百花齐放的正确观点。
实践证明,中国民歌的发展已形成多元化的繁荣景象,"千人一面"的历史已经过去。
要发展就要革命,中国民歌的发展首先是创作思维、理念和方法的革命,作品本身的发展是民歌发展根本。民歌创作怎样发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和原则是民歌发展的关键。
民歌是产生于民间这点是千古的真理,一个伟大的作曲家曾说过:"好的音乐是群众创造的,作曲家只不过把它写成了歌曲。"民歌必须走亲民路线,必须是来源于人民群众中间,同时又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劳动和生活特征,不同的时代也各有鲜明的语言习惯。人类文化始终在不停的演变和发展,这些都是影响音乐的主要元素。因此我们的民歌创作如果不体现起时代特点就谈不上真正的发展。民歌的发展其实就是民歌革命,而革命者和推动革命的人是年轻的一代,因此我们的民歌创作必须主要尊重年轻人的生活劳动习惯和审美观念。音乐是语言的升华,年轻人说话的习惯变了,就是民歌本身的音乐气质变了,这是作曲家应该遵循的创作规律。我们应该花很多时间去体验、发现这个时代的文化和语言的变化,这样才会真正找到民歌创作
三、对未来民族唱法,和发声练习的畅想
民歌要获得长足发展,作品的质量过硬是前提。然而近些年能被广为传唱的好民歌作品却很少。其中原因除了之前反复提到的创作上远离民间、远离生活外,着名歌唱家王宏伟认为还缺少创作者的真情实感。
与此同时,王宏伟还强调光有质量还不够,歌手自身的素质高低也很关键。"歌唱演员一定要带给观众美的享受。同时心态要摆正,要把自己放在一个为国家为老百姓,而不是只为自己歌唱的位置上。另外不能只唱一种风格的作品,要不断学习,博采众长"。
此外,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和热爱则是更需要被关注的。这决定着民歌的受众层面能否进一步拓展。那么,如何能在被流行音乐垄断的年轻人市场上争得席位?赵季平先生认为,一是要创作出符合生活、贴近青年人的作品;二是要在流行音乐中充分加入民族音乐元素,让他们感受民族音乐的丰富多彩;另外,媒体对民歌的宣传普及作用也不可忽视。
"仅仅扩大国内影响力还是不够的,还必须齐心协力开拓海外市场。"赵季平说,"近些年来,中国民歌已经逐渐开始在国际舞台上显露光芒。这是从国家到民间群策群力的结果。首先是艺术家们做了大量工作,像宋祖英、王宏伟、谭晶都相继在国外开办演唱会。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也愿意把资金投入到民歌宣传发展中来。还有国家文化部、外联部也在积极联络,促成民歌走出国门。
"中国唱法"应产生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又发展于中国的民俗、民情之中,建立在中国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奋斗之中。"中国唱法"在发展、建立的进程中,要以中国"传统唱法"的发声基本功为基础,训练出有高度精密控制能力的腹式呼吸,形在打开喉头,使胸腔、咽腔、口腔、鼻腔互相贯通的歌唱腔体;使声音在旋律的高低变化、运行中,咬字、吐字的子母音过渡中保持通畅、稳定;使气息、声带、共鸣腔体、口腔运动巧妙的相互配合。再以"民族民间唱法"为根本,讲究音量的控制,呼吸的自如,声音的清脆、甘甜,特别是汉语语音中的字韵美完全体现在咬字、吐字、归韵的巧妙过程中。还可借鉴其它唱法中那种贴近生活、倾心谈吐的风格。使"中国唱法"中既有"传统唱法"中那种气势宏大感染人的力是量;又有"民族民间唱法"中那种清新,自如、沁入心田极易使人动情的艺术效果。
瓦林说:"声音的建树有三个步骤。解放你的声音,加强你的声音,美化你的声音。这三者是相互联系、彼此促进的。"我国的许多着名声乐教育家、演唱家在"解放你的声音"方面有许多切实可行的训练手段,在解决"加强你的声音"方面也有许多科学地大容量、大幅度的训练方法。在达到"美化你的声音"训练方面又始终贯穿着用心儿去歌唱的原则。这些宝贵的经验及科学的理论是将"中国唱法"发扬光大,推向世界的有力条件。我认为研究、发展、建立"中国唱法"应从以下方面入手:1、建立科研机构、教学专利号体及创作队伍。2、深入总结我国各民族、民间唱法及各剧种唱法的精髓,借鉴"美声唱法"的长处。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唱法--即"中国唱法"。"中国唱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典之法。3、要有一流的歌唱心理素质及表现欲望。4、我们声乐工作者担负着"中国唱法"继往开来,走向世界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有世界一流的歌唱家、声乐教育家、要有世界一流的词曲作家,中国的歌唱家还要有世界一流的,经得起任何考验的良好心理素质。我觉得我们应该把研究歌唱心理、实施心理训练也列入日常工作日程。
四、总结
在我国民族声乐和民族唱法形成与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不断向民间民族音乐吸取营养和创作灵感,不断使我国传统民族声乐与现代民族声乐在科学化、专业化的音乐理论,创作技巧上相结合,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美学观念。促进了专业的民族声乐教育突飞猛进的发展,培养出了彭丽媛、宋祖英等一大批活跃在民族声乐舞台上的、深受人们喜爱的青年歌唱家,也培养出了吴碧霞、迪里拜尔、汪燕、粱宁等屡次在国际大赛中获奖的享誉世界的歌唱家。他们使我国的民族唱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大声乐学派的重视与肯定,使中国民族唱法这朵艺术奇葩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参考文献
[1] 孙继南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
[2] 杨荫流着.《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出版
[3] 李晓贰着.《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4] 丁守和主编.《中华文化大辞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5] 修海林编着.《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