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声十六法》注释详解之轻
原文:
不轻不重者.中和之音也.起调当以中为主.而轻重持损益之则.其趣自生.盖音之轻处最难.力有未到.则浮而不实.晦而不明.虽轻亦不佳.惟轻之中.不爽清实.而一丝一忽.指到音绽.幽趣无限.乃有一节一句之轻.有间杂高下之轻.种种意趣.皆贵於清实中得之.
注释详解:
《琴声十六法》的前四法,是"轻、松、脆、滑".之所以先说此四法,是有道理的.其道理在于,轻松脆滑四字,着重说的是弹奏的基本功夫.先要练好这些基本功夫,才谈得上琴的趣味与意境.
南宋末年,俞琰倡导弹唱.于是,吴派"对音"之风兴起.所谓对音,即将旧文谱曲,一字对一音;或将旧曲填词,一音对一字.到了明朝,对音风行,成为江操的特点.
本来琴歌是琴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优秀的琴歌都是非常经典的,比如《阳关三叠》等.但是,元明时期对音的风行,却使滥作琴歌成为一种风尚.一字对一音,或一音对一字,使琴歌作品的艺术性越见降低.过分注重对音吟唱,又使琴音淹没,使当时江操的轻浮之风盛行.所以,元明时的琴书称江操为"衰世之音".
而浙操则不然,其始终以琴曲的弹奏为中心,以琴音来表达思想,以琴音去阐述其美.所以,当时浙派的琴家对弹奏功夫特别有心得.元明时的琴书称浙操"质而不野,文而不史",这是非常高的评价.在当时,江操的对音弹唱,与浙操的弹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浙操的弹奏思想,对明末虞山派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影响.
冷谦是浙派中的佼佼者,自然对弹奏的基本功夫特别重视.所以,《琴声十六法》的开篇四法----"轻、松、脆、滑",着重说弹奏的基本功夫.而后面的"高、洁、清、虚、幽、奇、古、淡"八法,则着重说意境.最后说"中、和、疾、徐",作为全文的总结."中、和"是琴学的总纲."疾、徐"是诸法落实在琴曲上最直接的外在表现.这就是《琴声十六法》的结构与思路.
第一法为"轻".提到轻,有些人就会认为,古人注重轻,所以想传承古琴的正风,就一定要轻弹,不能重弹.所以,有人认为弹琴应"其轻如摸",而不能"其重如撅".其实,这种理解错得厉害."其轻如摸",与"其重如撅",都是毛病,都是应该避免的.
原文开篇讲:"不轻不重者.中和之音也.起调当以中为主.而轻重持损益之则.其趣自生."由此处可以看出,冷谦第一法说"轻",实际上是借"轻"而说轻与重.中和是琴之大要.所谓中和,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贵在恰到好处.不轻不重,即音之中和.起调当以中为主."而轻重持损益之则,其趣自生."这一句非常重要.音以中和为要.而音之中和是不轻不重.可是这个"不轻不重",并非绝不能有轻重的变化,而是轻重都要在一定的法度以内.若真的无轻无重,也就不必谈轻谈重了.所以,轻重的变化是必要的."轻重持损益之则,其趣自生."因此,此处是借"轻"来谈轻与重,并非仅仅谈轻.要知无重也就无以言轻.无轻也无以言重.
那么为什么要借"轻"来谈轻、重,而不借"重"来谈呢?文中说得很清楚,"盖音之轻处最难".轻最难所以说轻.而轻重是相对的,弄清楚了轻,也就弄清楚了重.为什么说轻最难呢?因为用轻的时候,非常容易犯一个错误,即"力有不达".很多人以为轻弹即不用力,所以往往力有不达,以致其所得之音,"浮而不实,晦而不明".这样的"轻",实是不得真趣,"虽轻亦不佳".
轻的要点,在于"不爽清实".一定要在得音清实的基础上取轻,"一丝一忽.指到音绽".这也是中和的道理.力太过则不是轻.力不及虽轻亦不佳.必要恰到好处才行.不论是"一节一句之轻",还是"间杂高下之轻",都要得音清实.
所谓清实,即得音清晰、纯净、坚实.此处要注意的是:下指轻弹,虽轻在右手.但要取音清实,就要特别重视左手之功.若弹按音时,左手取音不实,得音则会有"浮而不实,晦而不明"之病.若弹泛音时,左手取音不正,或触弦力度不合理,也不会得出清实之音.当然,下指轻弹,其右手之力是重要基础.下指不能过重,也不能力有不达,还要干净而无杂音.做到这些,才能在清实之中而得轻音.
轻重是对比出来的.轻与重是相互依存的,不能相离.没有重,也就没有轻.没有轻,也就没有重.所以,轻重宜相间使用,才会有轻重之别.这轻与重,也要符合中和的法度.轻而不浮,重而不拙.轻重损益拿得体.则妙趣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