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演奏时,须将七根弦散音调成一定的音阶,称为弦式。在古琴音乐中最常用的是正调弦式,一弦至七弦音名是 C-D-F-G-A-c-d,首调唱名是 sol-la-do-re-mi-sol-la。历史上,以第一弦为黄钟,第三弦为仲吕(也是音阶的宫音),按五声音阶定一弦至七弦音高为「下徵、下羽、宫、商、角、徵、羽」。[8] ,正调弦式又称「仲吕均」。而在正调弦式上可以「借调」演奏黄钟宫调的作品(如《秋风词》等)。
为使散音适应不同调的作品,可以在正调弦式基础上,通过收紧(「紧」)或放松(「慢」)一定的弦数,改变宫音位置和弦间关系,成为新调音阶弦式。例如,紧五弦使五弦升高半音,得到C-D-F-G-A?(B?)-C-D,称为无射均弦式。
还有的情况是为演奏方便起见,而在宫调弦式基础上的变化,打破了原来弦间纯音程关系,通常这些弦式有特别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