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音乐之旅:瑞士特普西库尔斯弦乐四重奏
演出时间:2012-03-17至2012-03-17
演出场馆:国家大剧院-小剧场
演出票价:120 160 200
一面音乐的三棱镜,一种与众不同的态度,一个透析个性的万花筒, 将这些东西结合起来就构成了特普西库尔斯四重奏乐团那独一无二的特色——他们是纯粹的,同时也是多元化的。
瑞士特普西库尔斯弦乐四重奏乐团
瑞士特普西库尔斯弦乐四重奏乐团在众多的国际比赛中都夺得过奖项,如在2001年日内瓦国际音乐节上获得第一名。艺术家们彼此和谐互补的合作方式,以及他们创新又无畏的音乐诠释使得“瑞士特普西库尔斯弦乐四重奏”这个名字很快在欧洲传遍。 瑞士特普西库尔斯四重奏乐团于1997年在日内瓦成立,一开始由Gabor Takács-Nagy进行辅导,之后更是由知名的布达佩斯四重奏、哈根弦乐四重奏、拉萨雷四重奏、马赛克四重奏的成员们进行指导。靠着从意大利、保加利亚以及瑞士获得的动力,瑞士特普西库尔斯四重奏乐团为世界各地的的观众献上一场场令人惊叹不已的表演。
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录音室里,瑞士特普西库尔斯四重奏乐团表现出了他们的折中主义观念。他们的唱片反映出其对每一部作品的全心投入。并且他们也不负重望,获得业界的高度赞誉。
瑞士特普西库尔斯四重奏乐团演奏的曲目包括:首次用利切卡尔艺术手法表现的舒伯特《死神与少女》、《舒曼作品41号》,以及《海顿作品33号》。同时,他们还演奏了瑞士当代作曲家Gregorio Zanon的作品《调号》和同样以利切卡尔手法演绎的海顿《临终七言》。
希腊神话故事中的歌舞女神特耳西科瑞给了瑞士特普西库尔斯四重奏乐团数之不尽的灵感。特耳西科瑞是音乐的女儿,她将世界与心灵紧紧连接在一起。而瑞士特普西库尔斯这个名字分开来,代表的正是:Terre(世界)、psy(精神)、cordes(弦乐器)。
G大调第十四号弦乐四重奏,K387《春天》 莫扎特 曲
确实活泼的快板
小快板《小步舞曲》
如歌的行板
很快的快板
——中场休息——
弦乐四重奏第十四号,作品D810号,D小调《死神与少女》
快板
稍慢于行板-中段曲
稍快的快板-中段曲《诙谐曲》
急板
曲目介绍
G大调第十四号弦乐四重奏,K387《春天》(莫扎特 曲)
这首《第十四号弦乐四重奏》,G大调,K387。即《海顿四重奏》的第一首,作于1782年12月21日。第十四号至第十九号的6首弦乐四重奏,系莫扎特以海顿的创作成果为出发点,作成之后请海顿到家中欣赏,又题献给他的。这套四重奏在主题的逻辑展开上体现了出类拔萃的技巧,形成了古典乐派在室内乐表现中的颠峰。这首四重奏共4个乐章;
第一乐章:确实活泼的快板,G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4件乐器强调对位,经过部以变化音为主的动机为中心,第二主题按老规矩以D大调,与第一主题形成对比。第一主题反复后,以轻快的结尾主题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以第一主题与新的旋律为中心,再现部按原型,先再现第一主题,再以原调再现第二主题。
第二乐章:小步舞曲,小快板,G大调,三段体。小步舞曲中心主题包含弱奏与弱奏交替。中间乐段为G小调。
第三乐章:如歌的行板,G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由第一小提琴主奏,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以切分音伴奏。在第二主题前有一段G小调的卡农,第二主题中也插进一些休止。没有发展部,马上开始第一主题再现,第二主题移到低五度的主调去再现。
第四乐章:很快的快板。G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为卡农风格,之后有一段插曲,第二主题为D大调,也是卡农方式表现。发展部开始于从变化音为中心的导句,并发展第一主题。再现部先奏第一主题后的插曲,然后以G大调再现第二主题,主题与应答交换声部,形成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的对位,再现第二主题的第二部分,进人用发展部引子一样材料的尾声部,呈示第一主题的前半部分而结尾。
弦乐四重奏第十四号,作品D810号,D小调《死亡与少女》
这首四重奏因第二乐章主题旋律与舒伯特1817年创作的歌曲《死神与少女》类似而具标题。作于1824-1826年,1826年2月1日在维也纳约瑟夫·巴尔特家中首演。共4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D小调,奏鸣曲式。先是第一主题群的呈示,第一主题群中有A、B两个主题,两个主题中都有A的主导动机。然后第二主题群呈示,第二主题形成高潮,小结尾以第二主题断续表现而成。发展部以第二主题及A动机组成,第二主题以卡农方式展开处理。再现部以第二主题中的前半部旋律始,第一主题二度再现,第二主题转为D大调,然后以第一主题部的两个主题构成尾奏。
第二乐章:流畅的行板,G小调,由《死神与少女》的主题、6段变奏及尾奏组成。第一变奏中,第一小提琴转为分散音,第二小提琴的旋律宛如主旋律。第二主题以下,都以相当自由的创意作成,尾奏主题由各乐器分开演奏,孕育出梦幻情趣。
第三乐章:谐谑曲,很快的快板,D小调。谐谑曲主部突出了切分音效果,中段则保持一种美妙的流畅。
第四乐章:急板,D小调,回旋曲式,其主题类似于贝多芬的《克莱采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