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祗婆,姓白,名苏祗婆,生卒年不详,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人。北周至隋代着名的琵琶演奏家,也是一位精通龟兹乐律的音乐家。
据《隋书·音乐志》记载:568年(北周天和三年),北周武帝与突厥联姻,聘西突厥公主阿史那氏为皇后。皇后阿史那氏从突厥来中原时,带来了龟兹音乐及擅弹琵琶的龟兹乐工苏祗婆。
苏祗婆家世代为乐工,他曾从其父那里学了西域所用的“五旦”、“七调”等七种调式的理论。他不仅琵琶技艺超群,而且精通音律,并把龟兹的调式音阶理论“五旦七调”带到中原,这一理论体系后来演变而成隋唐燕乐二十八调。
当时随其学龟兹琵琶的音乐家郑译,曾将其所传“五旦七调”与当时流行的传统调式理论加以对照转译。“五旦”一说释为同宫系统的宫、商、角、徵、羽5种调式;一说释为以同律为主音的5种调式;一说释为以“鸡识”(对照为商音)为主音构成的变宫、羽、徵、角、商的5种调式音阶。“七调”与传统“七声”对应,即娑陀力——宫声,鸡识——商声,沙识——角声,沙侯加滥——变徵声,沙腊——徵声,般瞻——羽声,俟利箑——变宫声。有的学者认为音序应以鸡识——商声为首音,与传统雅乐以宫声为主不同。
苏祗婆带来的西域乐舞对中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龟兹乐有七个音阶,演奏的乐器有18种之多,包括竖箜篌、五弦、琵琶、笛、笙、箫等。它的音乐结构包括唱歌的曲调、伴舞的乐曲和乐队演奏的曲牌三部分;演出时,歌、舞、曲并举,场面欢畅,节奏感强烈。尤其是舞蹈,伴着音乐的旋律和节拍,表演者手舞足蹈,摇头扭腰;再加上表演者丰富的表情,令观赏者倾倒。
苏祗婆作为宫调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其“苏氏乐调体系”奠定了唐代着名的燕乐二十八调的理论基础,是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汉民族乐律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它不仅为音乐调定了规范,而且对后来宋词、元曲乃至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琵琶也因此大盛,成为我国主要的民族乐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