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九香,男,着名客家筝大师。
素有“大古元音”遗韵之称的中州古调,汉皋旧谱,经中原先民南迁时带入广东之 后,千百年来在民间自流自放,频临淹没。客家音乐先辈、一代宗师何育斋先生以毕生 精力进行搜集考订,系统地整理出中州古调、汉皋旧谱乐曲六十首。他的弟子罗九香先 生,继承先贤遗志,把这些“大古元音”带进音乐院校,并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广为弘 扬,使“大古元音”遗韵犹存,后继有人。
今天,当我们聆听这些古朴典雅的“大古元音”时,千万不可忘记先辈们为拯救这些祖国的珍贵音乐遗产付出的辛勤劳动和一生的代价!
在罗九香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到来之际,作为他的学生,我怀着万分敬仰的心情,记下先生过去一生的艺术经历,当作是“缅怀先贤,激励后人”的一次纪念活动吧!
罗九香,广东省大埔县人。1902年6月19日出生于大埔县石云区枫朗乡。1978年6月9日因肺病抢救无效在家乡逝世,终年76岁。着名客家筝演奏家、教育家。擅长三弦、椰胡等多种民间乐器演奏。一生从事民间音乐的演奏和教学活动,其使用的乐谱多为源自黄河、汉水的中州古调,汉皋旧谱,故有“大古元音”遗韵之誉。为此,罗九香常以“儒家乐派”自诩,在广东潮(汕)梅(县)及东南亚一带地区享有极高声望。民间有“南派筝王”、“客家筝代表”之美称。
罗九香出身于商贾家庭。其父罗告蒙经营酱油生意,常往返广州、汕头、大埔之间,见识较广,十分重视教育,为大埔县日新学校董事。生有五男四女。九香排行第七,是男孩中最小的,甚得其父爱抚,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1921年毕业于潮州最高学府---潮州金山中学。二十年代初,在家乡日新学校、广德学校任教。受其父影响,九香也很重视家乡教育事业,注意培养年轻一代。在当时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九香提出女孩子应享受与男孩子一样的教育权利的主张。他带头把最小的妹妹罗秀华及邻居女孩子送到潮州金山中学读书;他的子侄中,曾因家境贫困而辍学时,九香劝其父母: “即使变卖祖产也要让孩子念书。”
在乡间任教的两年间,九香常绐学校带来一些新风尚。他提倡开展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在他倡导下,日新学校举办了有史以来的首届运动会;他主张学生要穿制服,以加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和自豪感;他积极支持学校的文娱活动,亲自参加以“破除迷信,反对买卖婚姻”为内容的话剧《幸福姻缘》的演出;教学中,常穿插一些科学常识,如雷、电等自然现象的形成,启发学生认识科学,走科学道路……。他善于理解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这与其以后在古筝演奏和教学活动中,善于博采众长的治学作风是一致的。 说期罗九香学筝及从事民间音乐活动,确实有些偶然。21岁那年,即1923年,还在家乡广德学校任教的罗九香,常常见到一位肩背古筝走街穿巷的盲人先生(名字不详),觉得他演奏的古筝十分动听。出于音乐的共鸣心理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罗九香拜这位盲人先生为师。这是他步入音乐事业道路的开始和人生道路的第一个转折点。次年,即1924年,他在广东增涉工业专门学校修业完毕,赋闲在家。1925年,他又师随有“乐圣”之誉的广东汉乐一代宗师何育斋先生学习古筝和民间音乐。这段时间,罗九香常常与何育斋及其门生饶托生(笛)、饶碧初(琵琶)、饶从举(扬琴)、饶淑枢(提胡)、罗及时(箫)、饶竞雄(筝)、何少卿(筝)、何九成筝)等进行“和弦子”(演奏)活动。演出曲目多是经何育斋先生搜罗考订,博采众芳t汇通集成,作有系统整理?的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六十首中的乐曲。1930年春,何育斋在广州创设“潮梅音乐社”,时正值罗九香在广州任广东省则政厅第五科办事员,也常常参加音乐社的演奏活动。长时间的音乐磨炼,使罗九香精通中州古调、汉皋旧谱的风韵,成为何育斋先生客家筝派的继承人、传人和名师。
自从步入民间音乐的门槛,罗九香走上了另一条崭新而曲折的道路。从三十年代起,他醉心于民间音乐的演奏活动,而对有经济收入的文职工作却不在乎。这个阶段,他先后做过省财政厅办事员、广州市土地局登记员、汕头防务经费庶务员、省禁烟局三等文书、省建设厅东路行车管理处罗浮站站长、广州市公安局总务科文书、省实业公司秘书处文书等职。这些职务的任期都很短,长者一年半载,短者二、三个月。工作交接不上,失业在家也是常有的事。即使如此,罗九香还是没间断他的音乐活动。在大埔家乡,常与乐为伴;在汕头,他是“公益社”、“以成社”等儒乐社团的常客;在广州,从不放弃与乡亲乐友“和弦子”。由于音乐的纽带,他不仅认识了文化艺术界的名流外,还结识了一些军政要人。抗战期间,任国民党军需官的罗拔元在广州有一幢别墅。他专门请一些音乐家到家里“和弦子” ,生活由他供养。有文化、懂音乐、见识广、交际多,提高了罗九香的社会地位,使他在1945年被家乡指定为代表大埔县石云区枫朗乡的县参议员,任期一年。
罗九香的前半生主要是从事民间音乐业余活动。他赖以生活的文职工作是不稳定的,因而生活条件也是不保障的,有时甚至是潦倒的。但他为人清高,从不求助他人。真正使他走上专业音乐道路的,是建国以后的事。
1954年,经着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推荐,罗九香进入大埔县“民声汉剧团”.(后与梅县“梅光汉剧团”合并为“广东汉剧团” )任筝、三弦演奏员,这是他从事音乐的又一转折点。1956年,他与饶从举、饶淑枢共三人作为客家音乐的代表随广东代表团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音乐周的演出,第一次向全国介绍了客家音乐。这次的演出,影响十分深远,对罗九香鼓舞甚大。它不仅让人们了解到广东仍保存着中州汉皋古乐这一优秀乐种,同时也确立了罗九香在客家音乐中的地位,使他于l959年进入天津音乐学院执教客家古筝,荣登高等音乐院校古筝教席,走上专业教学的道路。1960年10月,调广州音乐专科学校(现星海音乐学院)任古筝专业教师,直至1978年逝世。1961年,他与潮州筝名师苏文贤先生一起,代表广州音专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古筝教材会议,探讨古筝的教学问题,再一次确立了罗九香在全国筝界中的地位。
广东汉乐是由黄河、长江流域一带居民南迁时带入广东后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的地方乐种,也称“客家音乐”、“外江音乐”。它既具有地区性的风格特点,同时保留了“大古元音”古雅’纯朴的风韵。罗九香在古筝演奏艺术上对这个风韵有着刻意的追求。他强调古筝的艺术主要是左手,而不是右手。他把年轻时学来的“太极”、“八卦”运气规律运用在演奏上。他使用的“玳瑁”义甲,长而厚,用小关节弹弦,音色纯真圆润。他那一触即颤的按颤功夫,变化莫测的滑音技巧,随情而发的演奏气度,铿锵有力的发音功底,使音乐表现细腻含蓄,情感出神入化,从而使他的演奏具备了古朴、典雅、韵味隽永的鲜明风格。
罗九香十分喜爱演奏68板软线乐曲,如《出水莲》 、《崖山哀》、《杜宇珈》、 《昭君怨》等民间称为“四大软” 。在硬线调谱中,则擅长演奏《蕉窗夜雨》、《翡翠登潭》 、《大八板》 、《琵琶词》等。平时,罗九香常以其心境如何来决定演奏什么乐曲。如稀客来访,多弹《千里缘》 、《怀古》 ,寓“知音相遇”或“思念”之意;偶遇伤感,常弹《杜宇魂》、《昭君怨》以自慰;见到污浊现象,情绪低落时,则弹《出水莲》来倾吐“君子”之气,或以《将军令》的威武雄壮音调来激励自己。他的演奏,落点果断,运气自如,音韵委婉,气势雄浑。所谓是:轻而不浮,急而不乱,怒而不燥,哀而不伤’他不善言辞,往往集情感于筝乐与书法之中。他的书法,远近闻名,擅用行草书写唐宋诗词。他家乡的大院门楼横匾上有“记述文明”四个大字,就是出自罗九香的手笔。
罗九香患有“浸润型肺结核”症,平时咳嗽不巳。然每逢弹筝,咳声即止。演奏完毕,微有喘息,汗沁脊背,可见他运气于演奏上所产生的效力。他要求学生学琴应学会运用气息,才能处理好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关系,使乐曲情感深化。他反对“形似” ,提倡“神似”。认为弹筝是人的感情的一种抒发,乐音应随情而发。硬性的模仿,追求表面上的相似,只会使音乐枯燥乏味,失去感染力。只有在“神”字上下功夫,才能体现出乐曲的情感与内涵。他强调读谱的重要性。读谱宛如朗诵诗词,有板有眼,有句有节,有轻有重,有缓有急。只要把谱熟记心中,脱口可唱,由情带声,循环反复,就能逐步“悟”出“神韵”来。教学中,他常用三弦、椰胡给学生领奏,通过“和弦子” ,启发学生掌握音乐风格,体会乐曲的韵味。他不主张学生记他的演奏谱。他说:演奏谱充其量只能记出演奏者彼时彼地心境里发出来的心声,是一种僵死的东西。音乐是有感情的,不同时期,不同心境的演奏者所表现的乐思不尽相同,演奏谱反映不出这个特征。
罗九香主张对传统乐曲赋予新的艺术生命才能长盛不衰。比如《出水莲》这首乐曲,民间演奏只是作为软线调谱的起板(即引子,前奏)副调,本身“没独立意义”;也有人释其“忧国忧民” ,或“孤芳自赏”,或“睹物伤时”等等,罗九香则有不同理解。认为:“莲”是君子之花,英姿艳嫩,然“可达观而不可亵玩”;它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乐曲应体现这个中心思想,给人以洁身自爱,持强不息的哲理性启示。他对乐曲起句的处理,一反过去那种委婉缠绵、优柔动听的弹法,而改以动感强烈的连续切分节奏、突出“软线”调式音“4”,并辅以一按即颤的密颤弹奏,以愤慨的情绪表现出“莲”对“污泥浊水”的鄙视,显现出倔强的气质,展示主题。又如《崖山哀》,这是一首哀悼南宋末帝在广东新会殉难的传统乐曲。民间演奏多与《大八版》中板连套。然罗九香却选择《将军令》中板连套,两曲分两个调弹;弹《崖》曲时用“1’音代“4” ;弹《将》曲时回到原调,使两曲产生四度转调的演奏效果。这在民间传统演奏中是绝无仅有的。罗九香在解释为何接《将军令》中板时说:《将》曲曲调雄壮有力,连套后可增强《崖》曲的壮烈气氛。《崖》曲不应只是“哀”字,它应该体现出中华民族之英魂。在演奏手法上,罗九香还善于吸取其他乐派的演奏手法来充实自己。比如,他运用山东筝派中的大指小关节轮音来丰富客家筝传统八度轮音的技法;他吸收北派古筝连托两弦再辅以滑音的弹法,来增加力度和气势;他学习西洋乐器演奏和音的方法,丰富和声效果。他还十分推崇古琴艺术。他是着名岭南琴派古琴大师扬新伦先生的挚友,在古筝中也常揉合古琴韵味。除他自己外,还鼓励学生采用传统乐曲素材改编为表现现代题材的新曲;支持学生学习新创作的现代乐曲和技法,提高演奏水平;他还提倡学生多读古典文学和历史,以充实自己,提高艺术修养。罗九香虽以“大古元音”遗韵传人, “儒家乐派正统”自诩,但他的思想并不是保守的。他认为对待民族音乐的正韵要继承精华,才能谈到发展。音乐的发展是必然的,继承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他一生培养的学生有数十人,其中有些已成为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的副教授,讲师,如中国音乐学院的史兆元、李婉芬,上海音乐学院的何宝 泉,广州星海音乐学院的陈安华、饶宁新,广西艺术学院的林坚等。还有一批从事专业演奏和研究工作的学生,使罗九香的古筝艺术得以继承下来,亚广为传播。罗九香还有一大批音响资料,如由中国唱片公司录制的唱片就有:筝独奏《出水莲》 (M-2300甲),筝、琵琶、扬琴合奏《单点头?乱插花》(3-1328乙)、《玉连环>)(03-1679甲)、《昭君怨》(03-1679乙)等。此外,全国多家音乐院校、电台、研究机构均保留有罗九香不同时期的古筝独奏录音。近十年来,罗九香的古筝演奏乐谱、传谱经他学生整理出版;由他不同学生演奏,不同公司出版的客家筝录音带、密纹、镭射唱片流传海内外,影响广泛。罗九香“承秦筝正统,传大古遗音”的古筝艺术已成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罗九香大师的贡献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