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地理知识结构总复习框架(4)
一、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大气中的风向: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二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等压线的疏密: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弱;
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
二、三圈环流(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定义: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
2、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3、影响因素:
高低纬冷热不均十地转偏向力
4、形成
①热力原因形成的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膨胀上升或收缩下沉运动,从而导致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区或高气压区,称为热力原因。赤道地区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源,极地是最大的冷源,因此,与之相应的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又被称为热低压和冷高压。
②在水平方向上,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运动(向北、向南)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转成偏西气流并在南北纬300上空聚积、下沉,地面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副热带高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的两股冷暖不同的性质的气流,在南北纬600附近相遇辐合上升。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显然,副热高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与当地冷热状况无直接关系。这样的气压变化称为动力原因。
③在高低气压带之间形成了由高压吹向低压的风带(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图)。请特别注意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方向不同,对风向的影响。说明南北半球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的位置以及方向的差异。
④事实上,随着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季节移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也随着季节而变化(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图)。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很大(例如对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的降水年变化影响)。
5、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①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
②相邻高低气压带之间形成风带。近地面风向北撇南捺,由高压指向低压
③近地面风向与高空风向一般相反,但中纬环流圈中高层为西风
6、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①原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②夏季向高纬移,冬季向低纬移,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致
③春秋分日 气压带中心位置通常分别在0°、30°、60°、90°纬线上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④移动幅度:约5——10个纬度
⑤结果: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形成热带季风气候。
⑥应用:判定季节,气压带和风带确定,纬度分析,天气分析,气流性质,分析气候类型及特征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中心
夏季 陆地比海洋吸热快 陆地气温高,气压低 形成陆地热低压
冬季 陆地比海洋放热快 陆地气温低,气压高 形成陆地冷高压
2、南北半球气压带分布
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北半球气压带被陆地上的气压中心切割,断裂成块状分布
季节与气压带 大西洋 亚欧大陆 太平洋 纬度
夏季副高带 亚速尔高亚 亚洲低亚(印度低亚) 夏威夷高压 30°N附近
冬季副极低带 冰岛低压 亚洲高压(蒙古高压) 阿留申低压 60°N附近
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夏季,副高的强弱和位置,对我国夏季降水及雨带的分布有重要的影响;五月,副高势力开始增强,其西部的偏南气流与北方南下冷空气形成的锋面和雨带常位于华面。夏初(6月)副高西伸北进,形成长江中下游直到日本南部的梅雨天气;盛夏(七、八月),副高进一步北进,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九月,副高高撤,雨带也随之南移。副高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旱涝灾害。一般来说副高势力强,位置偏北时,我国北涝南旱,反之则可能出现南涝北旱。另一方面,副高位置一方面有规律的移动也决定了我国南方雨季长,降水多;北方雨季短,降水少这一基本气候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