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真人,家长应率先垂范
重智轻德的家庭教育,所带来的恶果令人忧虑。辽宁省青少年研究会秘书长孙浩哲分析指出,当前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有四大核心价值观缺失导致悲剧屡屡上演:生命观教育缺失导致自杀和杀人事件频发;幸福观教育缺失导致青少年身心麻木,缺少快乐;仁爱观教育缺失使青少年变得让成人恐怖,暴力文化流行;义利观教育缺失让青少年心理扭曲,不明事理,习惯于损人利己。
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关颖说,道德人格是个体道德的集中体现。父母作为子女的教育者,其道德人格如何,不仅反映了自身素质,而且通过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及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子女道德社会化的效果。正如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所说:成年人在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说话,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微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教育都有意义。
家庭是少年儿童道德社会化的首要场所,加强父母的道德修养,强化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是每一个家庭构建有利于少年儿童道德社会化氛围的重要内容。关颖说,在对孩子施以道德影响和教育方面,首先,父母要纠正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人格的人生观、社会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更注重崇高品质的塑造,不追名逐利、个人至上,不贪图享受、唯利是图,为孩子树立良好的人格典范;其次,发挥道德评价功能,利用日常接触的大量人和事,进行分析评价,积极引导,帮助孩子提高鉴别是非的能力,分清善恶美丑,懂得取舍留存,及时阻止并纠正他们不良思想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第三,教育孩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逐步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推进家庭教育,政府应发挥更大作用
全国妇联的最新调查显示,子女家庭教育咨询是家长们最希望获得的服务。提供这样的公共服务,显然也是政府的职责之一。但是,一些专家指出,虽然家庭教育重要性众人皆知,但在现实状况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明显薄弱,政府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力度不够。
应该讲,中央对于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一直十分重视。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在此意见指导下,中央各部委均开展了大量工作,包括向未成年人推荐优秀作品等等。但是,这些工作的载体大多为学校,针对家庭道德建设的服务并不多。今年2月,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颁布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总结了多年来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取得的创新成果,但是要推广还需要有关各方的配合与支持。
许多有识之士对于政府对家庭教育重视和投入不够、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缺失的现状十分焦虑。今年初,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时,许多专家均敏锐地指出,应将家庭教育纳入纲要体系,尤其应该明确家庭教育“尚德”的核心价值取向。
在全国妇联组织的专家讨论中,专家们建议:首先,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家庭教育管理服务机制,明确推进国家和地方家庭教育法律法规建设;将家庭教育纳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和党政领导、妇联协调、多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制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家庭教育财政预算。其次,应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巩固和发展各级各类家长学校,面向基层、面向重点人群,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另外,还要加强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和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探索建立家庭教育指导者资格认定和相关机构准入制度。
推动价值重建,社会系统工程任重道远
应该讲,许多家长并非不知道言传身教、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只是面对社会不良风气时丧失了以身作则的信心。转型期中国社会道德失范现象的普遍存在,对道德重建的忽视,使全社会崇尚道德的氛围无法形成,鄙视道德、恶搞道德、虐待道德的事例却比比皆是。相对于社会不良信息的强大灌输能力,家庭教育显然力不从心;面对全社会的道德困境,要求普通人为了孩子去做道德英雄,和全社会不良风气对抗,显然也不现实。
孙浩哲慨叹,今天青少年成长的大环境着实令人痛心:部分政府官员贪赃枉法、行贿受贿,某些公检法人员执法犯法、作奸犯科而逍遥法外,一些百姓利益受害而得不到及时的正义伸张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有些家长和老师的是非观念,成人的抱怨、指责和怀疑又快速地渗透到青少年的价值体系当中,最终导致某些青少年的人生观走向扭曲。
唯有公平正义的社会才能支撑、维持健康的家庭教育。在这个意义上讲,推动家庭教育的道德价值观建设有待于全社会的道德重建、公平正义建设。政府、企业、媒体、学校等等,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是,孩子的成长不会也不应该湮没在社会道德重建的漫长进程中,成为社会道德失范的牺牲品。作为直接责任人,家长不能在无奈和埋怨中把一切责任都推向社会,而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践行道德规范,抵御社会不良风气对家庭的影响,和孩子一起写好大写的人!